往无量寿国。见父兄及己。三人池中。已有芙蓉大华。后当化生其中。唯母独无。不胜此苦。故归启报。语竟复绝。母于是乃敬法。

  隋时有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像。西域天竺之瑞像也。相传云昔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往安乐界。请阿弥陀佛。娑婆众生。愿生净土。无佛形像。愿力莫由。请垂降许。佛寻影现。及菩萨还。其像已至。一佛。五十菩萨。各坐莲华。在树叶上。菩萨取叶。所在图写流布。

  弥勒部

  受戒

  若是居家白衣。未受戒者。先受翻邪三归。日别六时。随时便受。显归三宝。自誓不回。必得上生。若出家五众。已受得戒。但依修行不须别受。

  感应缘(一验)

  梁剡石城山。有释僧护。本会稽剡人也。少出家。便克意苦节。戒行严净。后居剡石城隐狱寺。寺北有青壁。直上数十余丈。当中央。有如佛焰光之形。上有丛树。曲干垂荫。护每经行至壁所。辄见光明焕炳。闻弦管歌赞之声。于是擎炉发誓。愿博山镌造十丈石佛。以敬拟弥勒千尺之容。初就雕剪。疏凿移年。仅成面璞。顷护遘疾临终。誓第二身中克果。后有沙门僧淑。纂袭遗功。而资力莫由。未获成遂。至梁天监六年。有始丰令陆咸。夜宿剡溪。值风雨晦冥。危惧假寐。忽梦见三道人来告云。若能治剡县僧护所造石像。得成就者。必获平豫。咸还都经年。稍忘前梦。后出门。乃见一僧云。听讲寄宿。自言去岁剡溪。所嘱犹忆此不。咸倒屣咨访。追及百步。忽然不见豁尔意解。具忆前梦。乃剡淡所见第三僧也。咸启建安王。王即以上闻。敕遣僧佑律师。专任像事。舍金成造。初僧佑未至一日。寺僧慧逵。梦见黑衣大神。翼从甚壮。立于龛所。商略分数。至明旦佑律师至。其神应若此。

  普贤部

  感应缘(一验)

  宋沙门释道冏。扶风好畤人也。本姓马氏。学业淳粹。弱龄有声。元嘉二年九月。在洛阳。为人作普贤斋。道俗四十许人。已经七日。正就中食。忽有一人。裤褶乘马。入至堂前。下马礼佛。便见赤光。赫然竟天良久而灭。冏以七年与同学来游京师。时司空何尚之。始构南涧精舍。冏寓居焉。夜中忽见四人。乘一新车。呼冏共载。道冏眼闭。不觉升车。俄见一贵人。着帢被笺布单衣坐床。焘伞形似华盖。卤簿从卫可数百人。悉服黄衣。见冏惊曰。行般舟道人。精心远诣。祗欲知其处耳。何故将来。即遣人引送。冏还至精舍门外。失所送人。门闭如故。扣唤久之。寺内诸僧。咸惊相报。

  观音部

  感应缘(五验)

  秦徐义者。高陆人也。少奉法。为符坚尚书坚末。兵革蜂起。贼获义将加戮害。乃埋其两足。编发于树。夜中专念观世音。有顷得眠。梦神谓之曰。今事亟矣。何暇眠乎。义便惊起。见守防之士。并疲而寝。乃试自奋动。手发既解。足亦得脱。因而遁去百余步。隐小丛草。便闻追者交驰。火炬星陈。牙绕此丛。而竟无见者。

  秦毕览东平人也。少奉法。随慕容垂北征陷敌。单马逃窜。敌追骑将及。览至心诵念观世音。既得免脱。因入深山。迷惑失道。又专心归念。中夜见一道人法服持锡示以途径。遂得还路安隐至家。

  晋沙门竺法纯。山阴显义寺主也。晋元兴中。起寺行墙。至兰上买材。路经湖道。材主是妇人。共至材所议价。遂同船俱行。既入大湖。日暮暴风。波浪如山。纯船小水入。命在瞬息。乃一心诵观世音经。俄有大舟泛流趣纯。疑是神力。共渡乘之。而此小船应时即没。大舟随波鼓荡。俄得达岸。

  晋沙门释开逵。隆安二年。登垄采甘草。为羌所执。时年大饥。羌置达栅中。将食之。先在栅者十有余人。羌日夕烹俎。唯逵尚存。逵被执。便潜诵观世音经。不懈乎心。及明日当见啖。其晨始曙。忽有大虎。遥逼群羌。奋怒号吼。羌各骇怖迸走。虎乃前啮栅。必谓见害。既栅穿而不入。逵即穿栅逃走。遂得免脱。

  魏末鲁郡释法力。精苦有志。勤营塔寺。欲于鲁郡立精舍。而材不足。与沙弥明珍。往上谷乞麻一载。还行空泽中。忽遇野火。车在下风。恐无得免。法力倦眠。比寤而火势已及。因举声称观。未遑称世音应声风转火焰寻灭又有法智。本为白衣。独行大泽。猛火四面。一时同至。自知必死。乃合面于地。专称观世音怪无火烧。举头看之一泽之草。纤毫并烬。唯智所伏。仅容身耳。因此感悟。舍俗出家。

  敬法篇

  听法部

  如付法藏经云。佛言一切众生。欲出三界生死大海。必假法船。方得度脱。法为清凉。除烦恼热。法是妙药。能愈结病。法是众生真善知识。作大利益。济诸苦恼。所以然者一切众生。志性无定。随所染督。选善则善。近恶则恶。若近恶友。便造恶业。流转生死。无有边际。若近善友。起诸敬心。听受妙法。必能令离三途苦恼。由此功德。受最胜乐。华氏国王。有一白象。能灭怨敌。若人犯罪。令象蹋杀。后时象厩为火所烧。移象近寺。象闻比丘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