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涅槃后。二百年。有国王名迦尼色迦。在此处起浮图。雀离浮图南。五十步。有一石塔。其形正直。高二丈。甚有神变。
礼佛部
感应缘(九验)
晋建元寺。建康太清里寺基。本宋元徽二年。宫人陈太妃。造寺塔。舍利灵应相仍。每夕放光。
宋灵味寺。建康钟山蒋林里。宋永初三年。沙门法意起造。一夜忽闻怪石崩坠。声振林薄。明旦履行。唯见清泉湛然。因聚徒结字。号曰灵味。
汉平等寺。广平武穆王怀。舍宅所立。寺门外有金像一躯。高二丈八尺。相好端严。尝有神异。
晋白塔寺。在秣陵二井里。晋升平中。有凤凰集此地。因名其处为凤凰台。
宋时朱龄石。使往辽东。还返失道。随风泛海。一月余。达于一岛。粮水俱竭。入岛求泉。渐深登山。乃见一寺。堂宇庄严。非所曾睹。僧告曰。此间去都。二十余万里。石等闻之惊怖曰。若尔。何缘得达。僧曰自当相送。不劳致忧。又问曰识杯度道人不。曰识之。便指壁上钵袋曰。此是彼物。有小过。罚在人中。便取钵袋与石。并书一封。上为书字。然不可识。曰可以书钵与之。令沙弥送。勿从来道此有直路。疾至船所。须吏至海。沙弥以一竹杖着船头。语曰。但闭舫听往。不劳目柁也。于是依言。但闻飕飕风中声。有窃视者。见船在空云飞。奔于山林海上。数息间。遂达杨都大桁。正见杯度。书自飞上度手。度惊曰。汝那得蓬莱道人书。唤我归耶。乃说由缘。又将钵与之。手捧钵曰。吾不见此钵四千余年。掷上入云。下还接取。
鼓山东面上。东度小谷。又东北上。从石窟寺往。便是竹林。崇峰造日。修竹干云。重门洞开。复殿基列。门外东西槽枥。饰以金铺。似有马踪而无系者。
代州东南五台山。古称神仙之宅也。山方百里。极巉岩崇峻。不生草木。唯松柏茂林经中文殊将五百仙人。往清凉之山。即斯地也。地极岩寒多雪。号曰清凉。中台最高。去顶七百里。望如指掌。上有小石浮图。石上人马迹。宛然如新。有大泉。名曰太华。清澄如镜。有二浮图夹。中有文殊像。钟声香气。无日不有。
终南山大奏岭。竹林寺者。至贞观初。采蜜人山行。闻有钟声。寻而往至。寺舍二间。有人住处。傍大竹林。可有二顷。其人断二节竹以盛蜜可得五升许。
西域志云。乌苌国西南有檀特山。山中有寺。大有众僧。日日有驴运食。无控御者自来。留食还去。莫知所在。
舍利篇
引证
舍利者。西域梵语。此云骨身。舍利有三种。一是骨舍利。其色白也。二是发舍利。其色黑也。三是肉舍利。其色(赤也)。
分法部
如菩萨处胎经云。时八国王。共诤舍利。有一大臣。名优波吉。谏八国王。何为兴兵。共相征伐。尔时帝释即现为人。语王言。我等诸天。亦当有分。若共诤力。则有胜负。时阿耨达龙王。文邻龙王。伊那钵龙王。语八王言。我等亦应有分。若不见与。力足相伏。时臣优波吉告言。诸君并止。舍利宜分共之。何须见诤。即分为三分。一分与诸天。一分与龙王。一分与八王。诸天得舍利。还于天上。起七宝塔。龙得舍利。还于宫中起七宝塔。优波吉着瓮舍利。并瓮亦起宝塔。灰及土。量得四十九斛。亦起四十九宝塔。阇维处。亦起宝塔。高三十九仞。阎浮提中八舍利塔。第九瓶塔。第十炭塔。
感福部
如大悲经云。尔时世尊。告阿难。我灭度后。若有人供养我之舍利。如芥子等。恭敬尊重。是人以此善根。一切皆得涅槃。界尽涅槃际。若有造立形像塔庙。信心念佛功德。乃至一华散于空中。是人以此善根。一切皆当得涅槃。界尽涅槃际。佛告阿难。若有众生。以念佛故。乃至一华散于空中。如是福德。所得果报。不可穷尽。
感应缘(六验)
吴孙权。赤乌四年。有外国沙门康僧会。创达江表。设像行道。吴人以为妖异。以状问之。权召会问佛有何灵瑞。曰佛晦灵迹。遗骨舍利。应现无方。权曰何在。曰佛神迹感通。祈求可获。权曰。若得舍利。当为兴寺。经三七日。至诚求请。遂获瓶中。旦呈于权。光照宫殿。权执瓶写于铜盘。舍利下冲。盘即破碎。权大惊异。会进曰。佛之灵骨。金刚不朽。劫火不焦。椎砧不碎。权使力者。尽力击之。椎砧俱陷。舍利不损。光明四射。耀晃人目。又以火烧。腾光上踊。作大莲华。权大发信。乃为立寺。名为建初。改所住地。名佛陀里。
孙皓虐政。将欲除屏佛法。燔经夷塔。有臣谏曰。且少宽假。如无神验。诛除不晚。皓从之。召会曰。若能验现于目前。助君兴之。如其不能。将废加戮。会曰佛以缘应。感而必通。既给假请效不难。皓与期三日。于时僧众百余。同集会寺。皓陈兵围寺。刀锯齐至。克期就戮。僧恐无灵。先自缢者。会谓众曰。佛留舍利。止在今时。前已有验。今岂罔哉。恰期便获。乃进于皓。此是如来金刚之骨。志诚贲获。设以百钓之杵。终无微毁。皓曰。金石可磨。枯骨岂坚。沙门面欺。祗速死耳。乃更置之铁砧。以金椎击之。金铁并凹而舍利如故。又以清水行之。舍利扬光散彩。洞烛一殿。皓乃欣欣伏信。革诚膺化。
晋义熙元年。有林邑人。尝有一舍利每斋日有光。沙门慧邃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