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日逼夜方到。琮即入塔内。专精苦到。行道久之未验。至十日三更。乃臂上安炭火烧香。懔厉专注。忽闻塔内像下振裂之声。寻声往观。乃见瑞光流溢霏霏上涌。塔内三像。足下各放光明。赤白绿色。旋绕而上。至于炫角。合成帐盖。琮大喜踊跃。乃睹塔内侧塞僧徒。合掌而立。王长信等。同睹瑞相。及旦看之。获舍利一枚。殊大于粒。光明鲜洁。更细寻视。又获七粒。总置盘水。一枚独转绕。余七粒各放光明。炫耀人目。

  隋益州郭下福感寺塔。本名大石。于贞观年初。大地震动。此塔摇飏。将欲摧倒。于时郭下无数人来。忽见四神形如塔量各以背抵塔之四面。乍倚乍倾。率以免坏。观瑞道俗。叹未曾有。塔上露盘。由来小短。不称塔形。有一人极豪侈。多产业。见前露瑞。乃舍金三百两。共诸信者。更造露盘。既成香气蓬勃。如云腾涌。流芳城邑。七日(乃歇)。

  幽州僧道严者姓李氏。形极奇伟。年一百五岁。独住深山。每年七日。来此塔上。尽力供养严怪其泉流。涌注无声。乃遣善水昆仑。入泉寻讨。但见石柱罗列。不测其际。中有宝塔可高三尺。独立空中。四面水围。凝然而住。竟不至塔所。

  隋怀州妙药寺塔。在武陟县西七里。见有五级白浮图塔。方可十五步。并是侧石遍砌。

  齐州临济县东。有砖塔。云是志公所营。四面石兽。拥从惊人。

  西域志云。罽宾国。广崇佛教。其都城内。有寺名汉寺。昔日汉使向彼。因立浮图。以石构成。高百尺。道俗虔恭。异于殊常。寺中有佛顶骨亦有佛发色青螺文以七宝装之。盛以金匣。王都城西北有王寺。寺内有释迦菩萨。幼年龀齿。长一寸。其西南有王梵寺。寺有金铜浮图高白尺。其浮图中有舍利骨。每以六斋日。夜放光明。照烛绕承露盘。至达曙。

  西域乾陀罗城。东南七里。有雀离浮图。乃是如来在世之时。与诸弟子游化此土。指城东曰。我入涅槃后。二百年。有国王名迦尼色迦。在此处起浮图。雀离浮图南。五十步。有一石塔。其形正直。高二丈。甚有神变。

  礼佛部

  感应缘(九验)

  晋建元寺。建康太清里寺基。本宋元徽二年。宫人陈太妃。造寺塔。舍利灵应相仍。每夕放光。

  宋灵味寺。建康钟山蒋林里。宋永初三年。沙门法意起造。一夜忽闻怪石崩坠。声振林薄。明旦履行。唯见清泉湛然。因聚徒结字。号曰灵味。

  汉平等寺。广平武穆王怀。舍宅所立。寺门外有金像一躯。高二丈八尺。相好端严。尝有神异。

  晋白塔寺。在秣陵二井里。晋升平中。有凤凰集此地。因名其处为凤凰台。

  宋时朱龄石。使往辽东。还返失道。随风泛海。一月余。达于一岛。粮水俱竭。入岛求泉。渐深登山。乃见一寺。堂宇庄严。非所曾睹。僧告曰。此间去都。二十余万里。石等闻之惊怖曰。若尔。何缘得达。僧曰自当相送。不劳致忧。又问曰识杯度道人不。曰识之。便指壁上钵袋曰。此是彼物。有小过。罚在人中。便取钵袋与石。并书一封。上为书字。然不可识。曰可以书钵与之。令沙弥送。勿从来道此有直路。疾至船所。须吏至海。沙弥以一竹杖着船头。语曰。但闭舫听往。不劳目柁也。于是依言。但闻飕飕风中声。有窃视者。见船在空云飞。奔于山林海上。数息间。遂达杨都大桁。正见杯度。书自飞上度手。度惊曰。汝那得蓬莱道人书。唤我归耶。乃说由缘。又将钵与之。手捧钵曰。吾不见此钵四千余年。掷上入云。下还接取。

  鼓山东面上。东度小谷。又东北上。从石窟寺往。便是竹林。崇峰造日。修竹干云。重门洞开。复殿基列。门外东西槽枥。饰以金铺。似有马踪而无系者。

  代州东南五台山。古称神仙之宅也。山方百里。极巉岩崇峻。不生草木。唯松柏茂林经中文殊将五百仙人。往清凉之山。即斯地也。地极岩寒多雪。号曰清凉。中台最高。去顶七百里。望如指掌。上有小石浮图。石上人马迹。宛然如新。有大泉。名曰太华。清澄如镜。有二浮图夹。中有文殊像。钟声香气。无日不有。

  终南山大奏岭。竹林寺者。至贞观初。采蜜人山行。闻有钟声。寻而往至。寺舍二间。有人住处。傍大竹林。可有二顷。其人断二节竹以盛蜜可得五升许。

  西域志云。乌苌国西南有檀特山。山中有寺。大有众僧。日日有驴运食。无控御者自来。留食还去。莫知所在。

  舍利篇

  引证

  舍利者。西域梵语。此云骨身。舍利有三种。一是骨舍利。其色白也。二是发舍利。其色黑也。三是肉舍利。其色(赤也)。

  分法部

  如菩萨处胎经云。时八国王。共诤舍利。有一大臣。名优波吉。谏八国王。何为兴兵。共相征伐。尔时帝释即现为人。语王言。我等诸天。亦当有分。若共诤力。则有胜负。时阿耨达龙王。文邻龙王。伊那钵龙王。语八王言。我等亦应有分。若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