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6-嘉兴藏

257-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第41页

所得耶论云下引证上义证法离言说相故不可说证法离心缘相故不可取也。
○六断严土违于不取疑。
●疏二初随章叙疑。
论云若法不可取云何诸菩萨取庄严净土云何自受法王身。
初句指疑起处此亦从前第三中来云何下结成疑也既兴功运行六度齐修回向发心严净佛土此若非取则孰为取耶佛身之疑意亦同此以是二报不相离故故论文中二疑双叙然今此科但断一种。
●二依经断疑三如疏列。
○断之文三初举取相庄严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意云菩萨取形相庄严佛土不。
佛意欲明法性真土故问取形相庄严土不。
空生本疑有取佛意欲显无取取与无取在于性相二土故且举相问之试其解不。
二释离相庄严答。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意云不取相庄严佛土也征意云以何义故不取相庄严佛土释意云不以相庄严是真实庄严也。
偈云智习唯识通如是取净土非形第一体非严庄严意论释云诸佛无有庄严国土事唯真实智慧习识通达故不可取庄严有二一形相二第一义相非严者无形相故庄严意者即是第一庄严以一切功德成就庄严故。
偈中前三句正释经后一句即却释偈之第三句也又前两句释经中庄严佛土者非形释即非庄严第一体释是名庄严非严显偈中非形庄严意显偈中第一体此但指配其文义意即逦迤次显论释下转释偈文诸佛下至不可取释偈之前半谓修习无分别智通达唯识真实之性此则以智契如名为庄严即是无取之义所疑有取自此释遣庄严有二下释后半先列二土形相即法相土谓金地宝池等以要言之但有所见闻皆属形相第一义即法性土谓离一切相无所见闻即真如理是非严下正释即以后第三句为出所以由是故得非严及庄严也非严即拣法相土非今所严之者当于经中即非庄严也庄严意即显法性土是此所严之者当于经中是名庄严所谓显发过恒河沙数功德而为庄严如金作器器非外来即以此器反严于金是故前引论云诸佛无有庄严国土事等是则于诸严中更无过者故云第一庄严等也言意者即指非形第一体是非严庄严之意也意即所以也问诸佛身土必须性相具足方为了义今既唯严于性岂不阙于相耶答身土之相唯心之影心净方能现之苟能清净其心身土自然显现其犹磨镜尘尽像生自然如然故非造作故唯识云大圆镜智能现能生身土智影况是即相亡相非谓弃相取性但无执情何碍于相然以经宗无相此义稍增首末皆尔用心之相如次所明。
○三依净心庄严劝。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意云以是义故汝诸菩萨应生无住清净之心。
论云若人分别佛土是有为形相而言我成就者彼住于色等境中为遮此故故云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等也而生其心者则是正智此是真心若都无心便同空见。
若人等者先叙所遮之心意以形相为真佛土由是见故便欲形相庄严故云我成就等彼住下显失也意明本欲严净如何却生染心以住色等即生死心何名净耶为遮下蹑前所遮引起经意既以不住色等为清净心当知住于色等诚为染矣正智者无住之心既是正智当知有住所生之心同为妄识此中正智而言生者所谓显发非创然而生故大经云于一切法不生是般若波罗蜜生也以此般若不生不灭故云真心若都下显意遮过恐堕空见故令生此真心天真之心本无生灭但缘住境即不相应亦非断灭心若不住般若了然亦非生起恐人迷此故为显而遮之是则前令不住色等是遮有后令生心是遮无既离有无即名中道如斯体达是真庄严何有佛土而不清净故净名云欲净佛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净其心者即离有无也。
○七断受得报身有取疑。
●疏二初随章指疑。
疑意如前。
疑起之意前章已叙问此与第三何别答前化此报故不同也缘前闻应化非真故无有取便云报身是实应有取心是故此疑蹑彼第三而起也。
●二依经断疑二如疏列。
○断之文二初问答断疑。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问答可知征意云以何义故名之为大释意云非有漏有为身是无漏无为身若准无著则全异于此大抵首末皆依二谛而释也今此疏中有依天亲有依无著则此一段且依天亲也。
●疏二初总释喻旨。
论云如须弥山王势力高远故名为大而不取我是山王以无分别故报佛亦如是以得无上法王体故名大而不取我是法王以无分别故故偈云如山王无取受报亦复然。
高远等者谓下据金轮高八万由旬六万诸山而为眷属故名为大故华严疏云须弥横海落群峰之高而不取等者彼山虽大四宝所成五位法中色法所摄三性之内无记性收岂有分别而取为王也报佛下正明所喻谓进修多劫福智圆明纯净无垢更无过此故云无上独王法界故号法王大有二义一约体身智廓周故二约位诸圣莫及故无分别者非如色法是无记性但以三祇修习万虑都亡如智寂然故无分别偈云下以偈结也。
●二别解非身二初牒经略指。
非身名身者非有漏有为身是无漏无为身。
无漏无为者无漏则拣异世间无为则表非生灭问今明报身即合有为无漏云何此说无为耶答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