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必同时。人之所以异于禽兽。正在此耳。可弗勉乎。二对治止苦法要竟。
三对治灭烦恼法要三。初嗔恚烦恼障对治。二贡高烦恼障对治。三谄曲烦恼障对治。今初
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嗔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嗔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文有六节。初若有人来节节支解。是举所忍之境以重况轻。支解尚在所忍。余诸逆镜何足介怀。次当自摄心等。正示堪忍之相。无令嗔恨。则身意清净。勿出恶言。则口业清净也。三若纵恚心等。明不忍之失。自妨道者。不能自利。失功德利者。不能利他。恚心一起。二利俱丧。甚明其不可纵也。四忍之为德等。深叹胜力以劝修行。盖持戒者。未必能忍辱。忍辱者。决无不持戒。所以六度之中。戒居第二。忍居第三。以前不兼后。后必具前故也。以我心而持戒。则报仅在人天。以无我而行忍。便成出世大道。犯而不校。譬如海阔天空。一任鸢飞鱼跃。故名有力大人。五若其不能等。重明不忍之过以诫行人。甘露。是不死之药。因他恶骂。成我忍力。如猪揩金山。金则愈光。石磨良剑。剑则愈利。所以歌利调达。皆是释迦真善知识。设不于恶骂作甘露想。不能欢喜忍受。便是愚痴。未闻道故。况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破诸善法。何能自利。坏好名闻。何能利他。今世无二利之因。后世无二利之果。谁当喜见之者。所以欲护自利善法。当防嗔火。欲护利他功德。当防嗔贼也。六白衣受欲等。结况不应。从人至六欲天未入道者。皆名白衣。彼有二过。一者受欲。欲与嗔相为表里。二不行道。无善法以制心。故嗔犹可恕。所谓俗人造罪。是其分内。不足深责也。出家行道无欲。如清冷云。岂容怀嗔恚心。如起霹雳火耶。
二贡高烦恼障对治
汝等比丘。当自摩头。已舍饰好。著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自活。自见如是。若起憍慢。当疾灭之。增长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况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文有二节。初汝等比丘下。正设对治。二增长憍慢下。较量不应。初中有五句对治。一当自摩头。则无冠冕以严首。二已舍饰好。则无佩剑以饰身。三著坏色衣。则无五彩以焕服。四执持应器。则无僮仆以供役。五以乞自活。则无帑藏以积财。故应用智慧常自观察。设起憍慢。便应疾疾灭除之也。坏色衣。即三种袈裟。及一切下裙坐具等。皆用青黑木兰三种坏色。应器。即鉢多罗。体色量三。皆悉应法。体惟瓦铁二物。色则熏如鸠鸽。量乃随腹大小也。次文举白衣较量。白衣尚不宜憍慢。况求解脱者耶。
三谄曲烦恼障对治
汝等比丘。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是故汝等宜当端心。以质直为本。
逢迎希合之言。名谄。随境逶迤之念。名曲。谄则不质。曲则不直。只为自欺诳。亦欺诳他人。决非入道者所有也。直心是道场。心言直故。永无诸委曲相。设非正念真如。岂得名端心哉。初明共世间法要竟。
二明不共世间法要。谓成就出世间大人功德也。文分为八。初无求功德。二知足功德。三远离功德。四不疲倦功德。五不忘念功德。六禅定功德。七智慧功德。八毕竟功德。今初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文有五种所知觉相。一知觉障相。谓多欲是烦恼障。多求是业障。苦恼亦多。是报障也。二知觉治相。谓无求无欲。则无此患也。三知觉因果集起相。谓少欲无患。已应修习。况能生诸功德。成就无量圣善法耶。四知觉无诸障毕竟相。谓无谄曲。是无惑障。无求人意。是无业障。不为诸根所牵。是无苦障。盖眼根牵人受色。乃至身根牵人受触。令人不得自在。是大苦故。五知觉果成就相。谓心则坦然。故法身成就。无所忧畏。是般若成就。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是解脱成就。三德具足。名大涅槃。是知少欲为因。涅槃为果也。
二知足功德
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
前无求功德。是远离他境界事。今知足功德。是于自事中远离也。文中欲脱苦恼。是对治苦因果。富乐安隐。是复说清净因果。次地上与天堂对辨。是约二处示现差别。又富与贫对辨。是约二事示现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