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欲牵与怜愍对辨。是约二法无自利有自他利示现差别。一则常为五欲所牵。是无自利。一则五欲不牵。是有自利。又能怜愍不知足者。是有利他也。
三远离功德
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世间缚著。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远离。
文有三门摄义。一自性远离门。体出故。示现四种对治。谓寂静无为安乐。对治我相执著障。寂静。即法无我空。无为。即无相空。安乐。即无取舍愿空也。当离愦闹。对治我所障。五阴乱起。无有次第。名愦闹也。独处闲居。对治彼二无相障。谓我及我所。本自无相。今修三三昧。显无相理。彼障随灭也。帝释诸天所共敬重。对治无为首功德障。静处是可重法。于诸善法最为首故也。二修习远离门。方便出故。己众。谓五阴心心所法。他众。谓师徒同学。空闲独处。如法而住。是方便慧成就。思灭苦本。远离起因。是善择智成就也。三受用诸见门。常缚故。谓乐众者。则受众恼。大树。喻第六识。众鸟。喻诸心所法。此约己众言之。大树。喻比丘。众鸟。喻同学弟子等。此约他众言之。从此诸见集生。喻招枯折之患。又因见成业。因业招苦。故喻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老。譬观智衰微。即是惑障。象身重大。譬缚著情厚。即是业障。溺泥。譬没于众苦。即是报障。一不远离。三障恒缚。奈何不深思出要乎。
四不疲倦功德
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勤则不惰。精则不杂。进则不退。所以三乘圣果。克获无难。不同外道无益苦行也。次以小流穿石。喻恒不休息之功。钻火数息。喻懈怠失念之过。如文可知。
五不忘念功德
汝等比丘。求善知识。求善护助。无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著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
此不忘念。是一切行上首。言一切行者。略说三种。一闻法行。即求善知识。二内善思惟行。即求善护。三如法修行。即求善助。此三行亦名三慧。慧以照了为义。行以进趣为义。照了进趣。悉繇不忘念也。无闻行。如覆器不能受水。无思行。如漏器虽受而失。无修行。如秽器虽不漏失。秽不可用。今有不忘念。则有三行。有三行者。能破无始烦恼怨贼。是故常当摄念在心。即著坚铠入阵。则不被贼害。而能杀贼矣。
六禅定功德
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摄心。谓善巧方便。诃弃下地心行。便能次第证入诸禅。乃至出生种种三昧也。心既在定。则如杲日当空。明照万象。故即能知世间生灭法相。言精勤者。对治三种懈怠。一精勤修习节量食卧。调出入息。对治不安隐懈怠。二精勤修习觉知诸定。有通慧功德。能尽苦源。及能成就大希有事。对治无味懈怠。三精勤修习观察生老病死苦。及四恶趣苦我未能离。对治不知恐怖懈怠。繇修习此三对治已。心则不散。无所对治。便能发无漏慧。断惑证果也。举喻合法。在文易知。
七智慧功德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则无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若不尔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虽是肉眼。而是明见人也。是名智慧。
若有智慧则无贪著。是标实慧离障功德。谓远离真实义处障。及世间事处障故。繇断迷理无明。故六七二识。不贪著第八识之见分以为我法。是名远离真实义处障。繇断迷事无明。故前六识。不于六尘境界而生贪著。是名远离世间事处障也。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总勖增益闻思修慧。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谓繇三慧。得证实智慧也。增益三慧以证实慧。乃名道人。未曾出家。乃名白衣。今既出家。又无四慧。进退咸失。故无所名也。次以四喻。喻实智慧。见苦谛智。如坚牢船。断集谛智。如大明灯。证灭谛智。犹如良药。修道谛智。犹如利斧。然实智难证。故必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名字位中。闻慧增益。得入停心别总相念。观行位中。思慧增益。得入暖顶忍世第一法。相似位中。修慧增益。得见四圣谛理。发无漏实慧。证四道果。因中三慧。未具天眼。慧解脱人。亦无天眼。然皆四谛分明。不堕邪见。则是明见人矣。且约藏教义解如此。通教例知。以是三乘共方便故。
八毕竟功德
汝等比丘。种种戏论。其心则乱。虽复出家。犹未得脱。是故比丘。当急舍离乱心戏论。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唯当善灭戏论之患。是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