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对,体与用对,性与相对,有清(情)与无亲(情?)对。(按:实为二十对。)
“言语与法相,有十二对;内外境有无(按:似应作外境无情),五对;三身,有三对(按:似应作自性起用,有十九对)。都合成三十六对法也。此三十六对法,解用通一切经,出入即离两边。如何自性起用三十六对?共人言语,出外,于(相)离相;入内,于空离空。著空,即惟长无名(明);著相,(即)惟(长)邪见。谤法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不合言语!言语即是文字。自性上说空,正语言本性;不空,迷自惑,语言除故。(按:此上几句,恐有脱文。)暗不自暗,以名(明)故暗;暗不自暗(按:似应作明不自明),以名(明)变暗(按:似因作以暗故明)。以暗现明,来去相因。三十六对,亦复如是。”
大师言:“十弟子!已后传法,递相教授一卷《檀(坛)经》,不失本宗。不禀授《檀(坛)经》,非我宗旨!如今得了,递代流行,得遇《檀(坛)经》者,如见吾亲授。”拾僧得教授已,写《檀(坛)经》,递伐(代)流行,得者必当见性。
大师先天二年八月三日灭度。七月八日,唤门人告别。大师(先)天元年于革(新)州国恩寺造塔,至先天二年七月告别。大师言:“汝众近前,五(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问,为外(汝?)破疑,当令迷者尽,使与(汝)安乐。吾若去后,无入(人)教与(汝)。”法海等众僧闻已,涕泪悲泣,唯有神会不动,亦不悲泣。六祖言:“神会小僧,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除(余?)者不得,数年山中,更修何道!汝今悲泣,更有阿谁忧吾不知去处在?若不知去处,终不别汝。汝等悲泣,即不知吾(去)处;若知去处,即不悲泣。性听(本)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汝等尽座(坐),吾与如(汝)一偈──《真假动净(静)偈》,与(汝)等尽诵取;见此偈意,汝(与)吾(意)同;于(依)此修行,不失宗旨。”僧众礼拜,请大师留偈,敬心受特(持)。偈曰: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衣(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性(情?)即解动,无性(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见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众(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若悟作此见,则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者,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前头人相应,即共论佛语(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善(喜)。
此教本无诤,无诤失道意,执迷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众僧既闻,识大师意,更不敢诤,依法修行,一时礼拜,即之(知)大师不永住世。上座法海向前言:“大师!大师去后,衣法当付何人?”大师言:“法即付了,汝不须问。吾灭后二十余年,邪法辽(撩?)乱,惑我宗旨,有人出来,不惜身命,第(定?)佛教是非,竖立宗旨,即是吾正法;衣不合转(传?)。汝不信,吾与诵先伐(代)五祖传衣、付法诵(颂)。若据第一祖达磨颂意,即不合传衣。听五(吾)与汝颂。”颂曰:
第一祖达磨和尚颂曰:
吾大(本?)来唐国,传教(教)救名清(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第二祖惠可和尚颂曰:
本来缘有地,从地种花生,当本愿(元)无地,花从何处生。
第三祖僧璨和尚颂曰:
花种虽因地,地上种化(花)生,花种无性生(生性?),于地亦无生。
第四祖道信和尚颂曰:
花种有生性,因地种花生,先缘不合和,一切尽无生。
第五祖弘忍和尚颂曰:
有情来下种,无情花即生,无情又无种,心地亦无生。
第六祖惠能和尚颂曰:
心地含情种,法雨即花生,自吾(悟)花情种,菩提果自成。
能大师言:“汝等听吾作二颂,取达磨和尚颂意,汝迷人依此颂修行,必当见性。”第一颂曰:
心地邪花放,五叶逐根随,共造无明叶(业),见被叶(业)风吹。
第二颂曰:
心地正花放,五叶逐恨(根)随,共修般若惠,当来佛菩提。
六祖说偈已了,放众生散,门人出外思惟,即知大师不久住世。
六祖后至八月三日,食后,大师言:“汝等善(著?)位座(坐),五(吾)今共与(汝)等别。”法海闻(问)言:“此顿渐法传受,从上已来,至今几伐(代)?”六祖言:
“初传受七佛,
释迦牟尼佛第七,
大迦叶第八,
阿难第九,
未(末)田地第十,
商那和修第十一,
优泼掬多第十二,
提多迦第十三,
佛陀难提第十四,
佛陀蜜多第十五,
胁比丘第十六,
富那奢第十七,
马鸣第十八,
吡罗长(尊?)者第十九,
龙树第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