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者净分依他性。二者染分依他性。
【(癸)二各释二。初释净分依他。二释染分依他。(子)初中二。初正释。二料简。(丑)今初】
清净分依他性者。即彼真如体具染净二性之用。但得无漏净法所熏。故事染之功斯尽。名为清净。即复依彼净业所熏。故性净之用显现。故名依他。所现即是所证三身净土。一切自利利他之德是也。
先释清净。繇事染功尽故。当知非断性染也。次释依他。繇净业所熏故。当知性不自显也。体显名证法身。智显名证报身。福德巧用显名证应身。约法身名常寂光土。约报身名实报庄严土。约应身名方便有余土。及凡圣同居土。法报为自利德。应身为利他德。粗判如此。若交融互摄。则三身不一不异。四土有竖有横。皆为净分依他。一依他一切依他。依他性外无余法也。
【(丑)二料简二。初约性染义对简。二对真实性料简。(寅)初中三。初正明性染有用。二释其名清净分。三释其名分别性。(卯)今初】
问曰。性染之用。何谓由染熏灭故不起生死。虽然成佛之后。此性岂全无用。答曰。此性虽为无漏所熏故不起生死。但由发心已来。悲愿之力熏习故。复为可化之机为缘。熏示违之用。亦得显现。所谓现同六道。示有三毒。权受苦报。应从死灭等。即是清净分别性法。
以可化之机为缘。熏于性染。显现示违之用。即所谓依他起性也。而名为清净分别性法。则如下释。
【(卯)二释其名清净分】
问曰。既从染性而起。云何名为清净分。答曰。但由是佛德故。以佛望于众生。故名此德以为清净。若偏据佛德之中论染净者。此德实是示违染用。
天台性恶法门。正本于此。若能即事恶而达性恶。性恶性善体元无二。则大贪大嗔大痴法门。便可向现行日用无明烦恼中荐取矣。央掘广额。即其标榜也。
【(卯)三释其名分别性】
问曰。即言依他性法。云何名为分别性。答曰。此德依于悲愿所熏起故。即是依他性法。若将此德对缘施化。即名分别性法也。
一切众生全堕分别境中。今随缘令见与其同事。故即名为分别性也。
【(寅)二对真实性料简】
问曰。无垢真实性。与清净依他性竟有何异。答曰。无垢真实性者。体显离障为义。即是体也。清净依他性者。能随熏力净德差别起现为事。即是相也。清净分别性者。对缘施设为能。即是用也。
问中但约真实性简。答中兼对分别性简。体相用三。不相舍离。约体则一切皆体。故名体大。约相则一切皆相。故名相大。约用则一切皆用。故名用大。镜体光照。可为同喻也。思之。
【(子)二释染分依他二。初正释。二料简。(丑)今初】
所言染浊依他性者。即彼净心虽体具违顺二用之性。但为分别性中。所有无明染法所熏故。性违之用。依熏变现虚状等法。所谓流转生死轮回六趣。故言染浊依他性法也。
六趣虚状依熏变现。似有非实。故名染浊依他。凡夫不了。妄谓实我实法。则成分别性。
【(丑)二料简又二。初正简。二释疑。(寅)今初】
问曰。性顺之用。未有净业所熏。故不得显现。虽然在于生死之中。岂全无用耶。答曰。虽未为无漏熏。故净德不现。但为诸佛同体智力所护念故。修人天善。遇善知识。渐发道心。即是性净之用也。
对上净分中料简性染。如文可知。
【(寅)二释疑】
问曰。一切众生皆具性净。等为诸佛所护。何因发心先后。复有发不发。答曰。无始已来。造业差别。轻重不同。先后不一。罪垢轻者。蒙佛智力。罪垢重者。有力不蒙。问曰。罪垢重者。性净之用。岂全无能。答曰。但有性净之体不坏。以垢重故。更不有能也。问曰。上言凡圣之体。皆具顺违二性。但由染净熏力。有现不现。何故诸佛净熏满足。而不妨示违之用有力。凡夫染业尤重。而全使性顺之用无能也。若以染重故。性净无能。亦应净满故。染用无力。既净满而有示违之功。定知染重亦有性顺之用。答曰。诸佛有大悲大愿之熏。故性违起法界之染德。能令机感斯见。众生无厌凡欣圣之习。故性顺匿无边之净用。不使诸佛同鉴。无净器可鉴。故大圣舍之以表知机。有染德可见。故下凡寻之明可化也。是故净满不妨有于染德。染重不得有于净用。
此蹑性净之用而起疑也。三番问答。义竝可知。
音释
蠓(毋总切小飞虫也)墟(邱于切故城也)窠(苦禾切鸟穴也)瞽(音古)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卷第四终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卷第五
明古吴沙门智旭述
【(壬)三别辨分别性二。初标章。二各释。(癸)今初】
三明分别性者。亦有二种。一者清净分别性。二者染浊分别性。
【(癸)二各释二。初释清净分别性。二释染浊分别性。(子)今初】
所言清净分别性者。即彼清净依他性法中。所有利他之德。对彼内证无分别智故。悉名分别。所谓一切种智。能知世谛种种差别。乃至一切众生心心数法。无不尽知。及以示现五通三轮之相。应化六道四生之形。乃至依于内证之慧。起彼教用之智。说已所得。示于未闻。如斯等事。悉名清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