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性法。此义云何。谓虽起无边之事。而复毕竟不为世染。不作功用。自然成办。故言清净。即此清净之觉。随境异用。故言分别。又复对缘摄化。令他清净。摄益之德。为他分别。故言清净分别性也。
初以对无分别智。说名分别。即所谓后得智也。一切种智下。广出其相。此义云何下。重释其名。先一番约当体释。次一番约利他释。合结可知。
【(子)二释染浊分别性】
所言染浊分别性法者。即彼染浊依他性中。虚状法内。有于似色似识似尘等法。何故皆名为似。以皆一心依熏所现故。但是心相似法非实。故名为似。由此似识一念起现之时。即与似尘俱起。故当起之时。即不知似尘似色等。是心所作虚相无实。以不知故。即妄分别。执虚为实。以妄执故。境从心转。皆成实事。即是今时凡夫所见之事。如此执时。即念念熏心。还成依他性。于上还执。复成分别性。如是念念虚妄互相生也。问曰。分别之性。与依他性。既迭互相生。竟有何别。答曰。依他性法者。心性依熏故起。但是心相。体虚无实。分别性法者。以无明故。不知依他之法是虚。即妄执以为实事。是故虽无异体相生。而虚实有殊。故言分别性法也。
似识现时。即与似尘俱起。仍是依他性也。不知虚相妄执为实。乃名分别性法。又为依他种子。于彼依他不了。复成分别。如是展转无有穷尽。所谓惑业苦三。如恶叉聚者也。妄执是惑。惑必起业。所成依他。即是三界苦报。于苦不了。又成惑业。所以更互相生也。问答释疑可知。别明竟。
【(辛)二合辨三。初约一心辨。二约依他辨。三释六识疑。(壬)今初】
更有一义以明三性。就心体平等。名真实性。心体为染净所系。依随染净二法。名依他性。所现虚相果报。名分别性。
心体圣凡平等。约圣即无垢净心。约凡即有垢净心也。心为染净所系。依随净法。即清净依他性。依随染法。即染浊依他性也。虚相果报。有十界差别。四圣。即清净分别性。六凡。即染浊分别性。或佛界为清净。九界皆染浊也。此意稍细于前。以虚相即名分别。不惟执实为分别故。
【(壬)二约依他辨】
又复更有一义。就依他性中即分别为三性。一者净分。谓在染之真。即名真实性。二者不净分。谓染法习气种子。及虚相果报。即是分别性。二性和合无二。即是依他性也。
繇真如不守自性。不觉念起而有无明。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而成阿棃耶识。则举凡一切众生。无不现在依他性中。故即就依他性分别三性也。文义可知。
【(壬)三释六识疑】
问曰。似识妄分别时。为是意识总能分别六尘。为六识各各自分别一尘。答曰。五识见尘时。各与意识俱时而起。如眼识见似色时。即是一意识俱时分别妄执也。余识亦如是。是故识总能分别妄执六尘。五识但能得五尘。不生分别妄执。问曰。妄执五尘为实者。为是五意识。为是第六意识。答曰。大乘中不明五意识。与第六别。但能分别者。悉名意识。
两番问答。皆明意识能起分别妄执也。以前五识但缘现量。不能生分别故。以大乘家。但立同时意识。不立五意识故。故知现前一念。不善用之。则为分别之本。善用之。则为无尘之智。可谓生死涅槃。更非他物矣。标及释竟。
【(己)三结】
上来是明第二止观所观境界竟。
或问。此立三性为所观境。与摩诃止观广立十境。同耶异耶。答曰。摩诃止观。初观识阴。识阴即分别性也。识非实我实法。但依种子熏习力故。有似识现。亦即依他性也。观此识阴。即空假中不可思议。即真实性后之九境。待发方观。不发不观。当其发时。若计为实。即是分别。若不计实。皆是依他。若达即中。皆是真实也。两教二乘。三教菩萨。若计为实。竝是净分分别性。不计为实。即净分依他。余可知。
【(戊)三明止观体状三。初总标。二别解。三总结。(己)今初】
次明第三止观体状。就中复有二番明义。一就染浊三性以明止观体状。二就清净三性以明止观体状。
体状犹言相貌。乃正示下手功夫之方法也。
【(己)二别解二。初约染浊三性。二约清净三性。(庚)初中三。初分科。二各释。三通简。(辛)今初】
初就染浊三性中。复作三门分别。一依分别性以明。二约依他性以显。三对真实性以示。
【(辛)二各释三。初约分别性。二约依他性。三约真实性。(壬)初中二。初从观入止。二从止复观。(癸)初又二。初明观。二明止。(子)今初】
对分别性以明止观体状者。先从观入止。所言观者。当观五阴及外六尘。随一一法。悉作是念。我今所见此法。谓为实有形质坚碍。本来如是者。但是意识有果时无明故。不知此法是虚。以不知是虚故。即起妄想执以为实。是故今时意里确然将作实事。复当念言。无始已来由执实故。于一切境界起贪嗔痴。造种种业。招生感死。莫能自出。作此解者。即名观门。
五阴六尘。本是依他起性。似有非实。妄想执实。乃是分别性也。繇分别故。起惑造业。招生死苦。知其过患。即名观门。以是出世初方便故。
【(子)二明止】
作此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