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心不现。当何明之。
彼曰。我明无相。心不敢舍。当于明时。亦无当者。
师曰。于诸有无。心不取舍。又无当者。谁明无故。
彼曰。入佛三昧。尚无所得。何况无相。而欲知之。
师曰。相既不知。谁云有无。尚无所得。何名三昧。
彼曰。我说不证。证无所证。非三昧故。我说三昧。
师曰。非三昧者。何当名之。汝既不证。非证何证。
波罗提闻师辨析。即悟本心。礼谢于师。忏悔往谬。师记曰。汝当得果。不久证之。此国有魔。非久降之。
言已。至第三定慧宗所而问曰。汝学定慧。为一为二。
彼众有一婆兰陀者答曰。我此定慧。非一非二。
师曰。既非一二。何名定慧。
彼曰。在定非定。处慧非慧。一即非一。二即不二。
师曰。当一不一。当二不二。既非定慧。约何定慧。
彼曰。不一不二。定慧能知。非定非慧。亦复然矣。
师曰。慧非定故。然何知哉。不一不二。谁定谁慧。婆兰陀闻之。疑心冰释至第四戒行宗所而问曰。何者名戒。云何名行。当此戒行。为一为二。
彼众中有一贤者答曰。一二二一。皆彼所生。依教无染。此名戒行。
师曰。汝言依教。即染有染。一二俱破。何言依教。此二违背。不及于行。内外非明。何名为戒。
彼曰。我有内外。彼已知竟。既得通达。便是戒行。若说违背。俱是俱非。言及清净。即戒即行。
师曰。俱是俱非。何言清净。既得通故。何谈内外。贤者闻之。即自惭伏。
至第五无得宗所。问曰。汝云无得。无得何得。既无所得。亦无得得。
彼众中有宝净者答曰。我说无得。非得无得。当说得得。无得是得。
师曰。得既不得。得亦非得。既云得得。得得何得。
彼曰。见得非得。非得是得。若见不得。名为得得。
师曰。得既非得。非得无得。既无所得。当何得得。宝净闻之。顿除疑误。
至第六寂静宗所。问曰。何名寂静。于此法中。谁静谁寂。
彼有长者答曰。此心不动。是名为寂。于法无染。名之为静。
师曰。本心不寂。要假寂静。本来寂故。何用寂静。
彼曰。诸法本空。以空空故。于彼空空。故名寂静。
师曰。空空已空。诸法亦尔。寂静无相。何静何寂。
彼闻旨海。豁如冰释。既而六众咸誓归依。
异见王立。轻毁三宝。每云。我之祖宗皆信佛道。复云。我身是佛。何更外求。善恶报应。皆由多智之者妄构其说。国内耆旧。前王之所尊礼者。并从废弃。
达磨知已。即念无相宗中二首领。其一波罗提者。与王有缘。其二宗胜者。非不聪辨。而无宿因。时六宗徒众亦各念言。佛法有难。言已。各至达磨所作礼问讯。
宗胜曰。自惟浅薄。敢惮请行。
达磨曰。汝虽辨慧。道力未全。
宗胜疑云。此师恐我见王。作大佛事。名誉显达。映夺尊威。纵彼福慧为王。我是沙门。受佛教旨。岂难制焉。
既而赞至王所。广说法要。世界苦乐。人天善恶。王与之往返询诘。王曰。汝今所解。其法何在。
宗胜曰。如王治化。当合其道。王所有道。其道何在。
王曰。我所有道。将除邪法。汝所有法。当伏何人。
达磨知宗胜欲堕处。告波罗提曰。宗胜不禀吾教。潜化于王。须臾理屈。汝可速行。波罗提承禀旨命。乃至殿前。默然而住。
时王方诘问宗胜。忽见波罗提前至。王问曰。是邪是正。
答曰。我非邪正。而来正邪。王心若正。我无邪正。宗胜即从摈逐。
波罗提曰。王若有道。何摈沙门。我虽无解。愿王致问。
王怒问曰。何者是佛。
答曰。见性是佛。
王曰。师见性否。
答曰。我见佛性。
王曰。性在何处。
答曰。性在作用。
王曰。是何作用。今不见之。
答曰。今见作用。王自不见。
王曰。于我有否。
答曰。王若作用。众诸皆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
王曰。若当用时。遣处出现。
答曰。若出现时。当有其八。
王曰。愿为我说。
波罗提遂说偈曰。
在胎为身 处世名人 在眼曰见 有耳曰闻
在鼻辨香 在口谈论 在手执捉 在足运奔
遍现俱该沙界 收接在一微尘
识者知是佛性 不识唤作精魂
王闻偈已。悔谢前非。
宗胜既被斥逐。念曰。我今百岁。八十为非。不能御叹。生亦奚颜。言讫。自投崖谷。俄有一神人捧承之。置于岩石。神人说偈告宗胜曰。
师寿于百岁 八十而造次 为近至尊故
熏修而入道 虽具少智慧 而多有彼我
所见诸贤等 未尝生珍敬 四五修功德
其心未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