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7-藏外

42-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明-释智旭-第183页

不堕不退不散。十者虽识一心无量功德。不生染著。十心成就。其心念念悉与诸波罗密相应。名随喜品。二读诵品。内则勤修理观。外则读诵大乘。闻有助观之力。如膏助火。十心转明。三说法品。内解转胜。弘誓熏心。导利前人。化功归己。随说法净则智慧净。十心倍明也。四兼行六度品。正观增明。傍兼利物。能以少施与虚空等。使一切法趣檀。檀为法界。事相虽少。运怀甚大。戒等亦尔。理观为正。事行为傍。故言兼行。事福资理。十心弥盛也。五正行六度品。圆观淳熟。事理欲融。事不妨理。理不隔事。权实二智。究了通达。治世语言。资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十心光猛。如火益薪也。此五品位。用圆三观圆伏五住烦恼。名为外凡。次入内凡十信。繇修圆行。善巧增益。五倍深明。得入圆位。善修平等法界。即入信心。善修慈愍。即入念心。善修寂照。入精进心。善修破法。即入慧心。善修通塞。即入定心。善修道品。入不退心。善修正助。入回向心。善修凡圣位次。即入护心。善修安忍。即入戒心。善修离著。即入愿心。此是六根清净位。初心任运先断见惑。证位不退。七心任运思惑断尽。八心九心十心。任运断尽界内界外尘沙。证行不退。与别教十回向齐。次明圣位。初住以圆观力。分破一品无明。三心圆发。谓缘因善心发。即解脱德。了因慧心发。即般若德。正因理心发。即法身德。如此三德。不纵不横。圆在一心。发得本有。故名初发心住。从二住去。乃至等觉。凡四十位。位位各破一品无明。各显一分三德。乃至妙觉。永别无明父母。究竟登中道山顶。成大菩提。证大涅槃。一切大理。大誓愿。大庄严。大智断。大徧知。大道。大用。大权实。大利益。大无住。即是十观成乘。圆极竟在于佛。卢舍那名净满。一切皆满也。然圆教行人。亦名菩萨。亦名为佛。以创闻圆理。能生圆解。是名字即佛。外凡五品。是观行即佛。内凡十信。是相似即佛。住。行。向。地。乃至等觉。皆名分证即佛。妙觉极果。究竟即佛。而等觉以下。五品以上。已背尘缘。未极觉海。亦名菩萨。又佛既有六即。菩萨亦然。乃至十界。皆明六即。妙觉即是究竟菩萨。亦是究竟缘觉声闻。究竟天人修罗。究竟地狱鬼畜生也。
次释心地法名者。据天台师但疏下卷戒品。则云亦是譬名。以品内所明。大士要用。如人身之有心。能总万事。能生胜果。为大士所依。义之如地。今据上品。具明菩萨三十心十地法门。当是指法之称。然三十心。无非菩萨之所游履。一一皆能生胜妙果。何独非地。而体性十地。一一皆能总摄诸法。一一何非菩萨妙心。但以相似位中。未证真实。故地亦名心。分证位中。堪任荷持。故心亦名地。则知心地二字。似别还通。约法约喻。皆无不可。且下卷重轻戒品。若云。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似向发心一位。别别拈此尘许法门。若云。乃至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诸菩萨亦诵。我今亦如是诵。是诚一切菩萨之要用。一切大士之所依。喻以心地。愈觉融通矣。
三就人法对释者。问。菩萨阶位。既有四教不同。今此心地。的属何教。答。正属别圆二教。非属藏通。藏通菩萨法门。虽亦从此心地流出。而机不相关。设别圆有接通之义。既已被接。不复名通。今就上下二卷须作两番对释。次更合释会经。
先就上卷三十心。十地对释者。若心心别历。地地渐证。即是别教菩萨。若一心一切心。一切心一心。一地一切地。一切地一地。即是圆教菩萨。又一往对位解释。则发趣十心。同于十住。长养十心。同于十行。金刚十心。同于十向。体性十地。同于欢喜。乃至法云。若再往研义。则住。行。向。位。念念皆应修习此三十心。欢喜等地。位位皆应游履此体性地。良繇菩萨行位。功德难思。若欲具说。众必惊疑。次第略明。人复徧执。故此经与华严。部味虽同。特示出入。如华严十地明十波罗密。此则以十度为发趣十心。华严所明菩萨四摄。此经收在十长养中。此经所明十金刚心。大似圆教内凡十信。又第六不退心中。即具明三种不退。华严以十度分属十地。此则初地便具十力。十号及不共法。而五地复专明十力。七地专明十八不共。十地专明十号功德。是以迷宗者。便谓相违。得旨者知其互映。虽次第渐陈。而一地中。非不具足一切诸地功德。虽位位圆摄。而分证法身。亦自宛然成其高下。若不位位具德。则圆顿之义不成。若不宛然高下。则四十二位徒设。如月虽渐圆。月体非渐。月虽不异。光必渐增。可以悟性修交成义矣。
次就下卷十重。四十八轻戒对释者。藏教在家菩萨。但秉优婆塞戒。或兼秉善生经中六重二十八轻。出家菩萨。但秉沙弥。比丘二种律仪。若急于自度。惟持遮戒。即名二乘。若为众生故。善识开遮。即名菩萨。不别秉此重轻戒也。通教菩萨与藏教同。别。圆二教菩萨。正秉此戒。名字位中。从师受得。或千里无师。像前求受。若善修五悔者。不惟发得摄律仪戒。亦能发得定共。道共。乃至证入五品十心。及登正位。受此戒已。极至佛身。于其中间。戒体常在。设隔世不忆。数数重受。亦非新得。惟退失大心。及毁犯十重。便失戒体。失此戒者。如人坏心。如地崩陷。不复堪能修习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