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7-藏外

48-广弘明集-唐-道宣-第86页

悟道求宗于斯可足。而能仁礼兹大圣寔为本师。悠悠群品精灵所系。迄于前因往业多所昧略。然神化应感参差互见。又世胄名氏本国俗缘散析。众部卒难讨究。神功妙力同出异名。降胎求道宁止一相。托生迦维本由权迹。出自北门非悟法之始。遍照东方岂通化之极。适道已来。四十九载妙应事多。宜加总缉共成区畛。至于经像旧录境刹遗记。开劝之功于斯自远。大权弘旷亡身以济物。应真耿介摽心非为己。分踪或异适未必同。神涂诡互难以臆辩。灵怪倜傥言语斯绝。图澄之龙见赵魏。罗什之凤集关辅。揵陀近游京洛。单开远适罗浮。虽迹与俗同而意无可察。涂出玉门法座不远。七处八会峨然在目。灵应盻蚃偏富延泽以西。光景葳[卄/(麩-夫+壬)]多见天山之表。有志奇僧每经游历。神迹昭然咸有文注。繁芜舛杂实须裁整。分五道于人天。设重牢于厚地。各随业力的焉不差。此皆卷舒真俗终始名相。其圣涂玄远大。则直至道场。其征证切近小。则开劝晚学。斯寔兼济之方舟。大悲之广路。虽复智昏视内形穷尺捶。缘动必应。又况进于此者乎。是以至圣殷勤每存汲引。垂文见意贻厥将来。皇帝行成无始道承旷劫。十号在躬三达靡碍。屈兹妙有同此转轮。伤昏愍惑久迷正路。悱发之徒空怀钻仰。条流缅旷事难总一。志浅业劳迄用无就。非所以辟彼四衢出之火宅者也。乃诏中书侍郎虞阐太子洗马到溉后军记室周舍。博寻经藏搜采注说。条别派分各以类附。日少功多。可用辨此。名曰佛记。凡三十篇。其有感应之流事类相似。止取其一余悉不书。或复死而更生陈说经见。事涉杳冥取验无所。亦皆靡载同之阙疑。或凭人以言托想成梦。尤难信晓一无所录。若夫欲遐适者。必远记所从。欲悟道者。必妙识所宗。然后能允得其门亲承音旨。未有不知厥路莫辨伊人胶目闇践自与理合。所以引彼众流归之一源。可令莘莘含识望涂知往案。砥矢而言归。不回遑于岐路。俾厥清信之士亦有取于此云。◎
◎余以佛化堤封三千围内近对小识。且局南洲。斯则通计神州咸蒙声教神踪遗迹闭在姬初。前汉已来相从间出。刘向挍书天阁。往往见有佛经。赤县山裂水开。时时瑞像来现。或塔由地踊。或佛降因空。事绪繁委略标十数。有未见者须显其相云。
略列大唐育王古塔历(并佛像经法神瑞迹)。
越州东三百七十里鄮县塔者。西晋太康二年沙门慧达感从地出。高一尺四寸。广七寸。露盘五层。色青似石而非。四外雕镂异相百千。梁武帝造木塔笼之。八王曰舆巡州里。今见神瑞光声圣僧。备如别传。
郑州超化寺塔。在州南百余里。基墌适今。寺院并古时石砌合缝甚密。铁为细要。其石长八尺。四面细要长一尺五寸。深五寸。石下并泥。塔南基出泉十余所。径三尺。涌而无声。永徽中有昆仑。入泉向下穷之。但有石柱罗列。竟不测其际。中有石塔在空。水凝而不及。
冀州(旧魏州者)临黄县西北三十里有育王舍利寺。近为尼住寺。有古塔。编石为基。从水底出塔。三面水极深。惟西面通行。往足有莲藕。人畏之无敢采捕。
岐州岐山南岐山县北二十里法门寺塔在平原上古来三十年一度开。开必感应。显庆五年敕令僧智琮。往请有瑞令开蒙。光明照烛道俗通见。乃掘出进内。龙朔二年还返故塔。其舍利如大人指节骨。长二寸许。其内孔方。色白光明。如别图状。
益州成都郭下福感寺塔。本名大石寺。隋初诜律师寻其古迹。欲寻其舍利掘至泉源。惟是一石。见于其上架九级木浮图。备有灵相。隋蜀王秀又掘之至泉。风雨至不可及际。于傍破得一片石出。乃是瑿玉。今见存益州北百里雒县城北郭下宝兴寺塔。其寺本名大石。其事大同福感。益州西南百余里。晋原县等众寺塔。略同于上。
闰州江宁县故都朱雀门东南古越城东。废长干寺内。昔西晋僧慧达感光。掘之一丈得三石匣。中有金函盛三舍利并发爪。其发引可三尺。放则螺旋。今有砖塔三层并刹佛殿。余但榛木大虫登基秽污者被打号叫惊人。或有死者。
怀州东武陟县西七里妙乐寺塔。方基十五步并以石编之。石长五尺阔三寸。以下极细密。古老传云。其塔基从泉上涌出。云云。
瓜州城东三里有土塔。周朝育王寺。今废。惟有遗基。上以舍覆四廊墙匝。时见光明。公私士女往来乞福。
青州临淄城中有阿育王寺。其形像露盘在深林巨树下。昔石赵时。佛图澄知之令往取。入地二十余丈获之。
河东蒲坂有育王寺。时出光明。姚秦时掘得佛骨于石函银匣中。照耀殊常。
并州子城东育王寺者。今见尼住为净明寺。失基所在。
并州榆社县郭下育王寺小塔。见有僧住。
代州城东育王塔。
洛州故都西白马寺东一里育王塔。
甘州东百二十里删丹县城东弱水北土堆。
古老云育王古塔。
沙州城内废大乘寺塔基。云是育王塔。
晋州北霍山南士堆。古老云是育王寺塔。
已前诸塔。并是姬周初。有大轮王。名为阿育。此曰无忧。统临此洲。万有余国。役使鬼神一日而造八万四千塔。此土有之。每发神瑞。广如感应传。
扬州育王金瑞像者。吴孙皓时后园所获。皓初蔑而秽之。肿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