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7-藏外

55-憨山老人梦游集-明-蔡德清-第189页

董也。具出世志。正好放下心肠。依此老榜样。死做一番。岂不以今日此一片纸。作破魔军。出生死。一道符验耶。快参快参。
题宝贵禅人请书七佛偈后
此七佛偈。乃佛佛传受心法也。一大藏经。千七百则公案。乃至一切众生。日用现前境界。以及蠢蠕蜎飞。凡有识者。皆向此中流出。自有佛法以来。闻见不少。而知之者希。但益多闻。增长知见。未有一人。能向此中着脚者。洪觉范禅师。被放海外无佛法地。寓于废寺。破壁间见一毗舍浮佛偈。范持之久。自云平生学道。独于今日得大欢喜。方到休歇安乐之地。由是观之。佛法信乎无多子。学者政不在广见博识。增益多闻障耳。昔山谷老人。善擘窠大书。凡有以佳纸精素求书者。必书此偈以遗之。足知古人于此中得真意者。别自有解脱门。非言语可到也。余于辛丑夏日。病起。趺坐藤床。宝贵以此纸求书七佛偈。余是夜梦侍一伟人作书。予初握管自会。有矜持状。其人笑谓之曰。书法政不尔。字始于虫文鸟迹。原非有意求好也。余在梦中。观其用笔之妙。运动之势。非凡情可想象者。觉来犹恍忆。遂乘兴书此。乃学梦中人也。
  又。
  余始学佛法。谓诸法如梦幻观。乃入道第一妙诀。枯坐山林。三十年来。未曾离此一念。今观此卷。恍如梦事。以此印心。则诸法皆然。即此而推。水月镜像。空华阳焰。种种境界。头头皆解脱门也。嗟嗟尘俗中人。欲以有思惟心。不清净见。求入诸法妙门难矣。自无受用地。安能令人欢喜乎。后之观此卷者。能作如是观。不独入书法亦可入佛法矣。宝贵装演卷成见有余地。复作书尾。
  又。
  余每谓此七偈。乃佛祖相传心印也。极喜书施诸方。不下数百幅矣。往往自为题跋以示。为禅门关要。但未知翻译来源。今于护法录中。见宋公此跋。足为禅门千古公据。故并书之。以晓近日参禅者怀增上慢。不亲教旨之辈。为秦镜云。
丁右武大参浮海四诗跋
闻之古人有言曰。兕虎不能挠其神。猎士之勇也。蛟龙不能动其色。渔父之勇也。死生无变于己。达人之勇也。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海内识者。皆以右武刚肠直烈。雄才大略称知己。余观右武。当百折之余。投之海涯。旷然不恧于色。及赴广海戍。度崖门。风涛大作。桅折蓬飞。颠覆万变。傍人束手。公方倚舷歌诗。诸竖子群起而噪曰。舟覆矣。公曰。且住且住。待我诗成。顷四诗刚成。而舟胶于沙。遂得无覆。公乃大笑曰。竖子几误乃公诗。噫。此岂刚肠直烈雄才大略所可及哉。是有大于此者。率然临之。而本体自现。在公寝处。盖亦不自知其安也。故曰。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此之谓欤。予因为公刻此诗于海珠。而书其后如此。
为右武书七佛偈题后
七佛偈。乃从上佛祖授受心印也。古人悟此者。如大火聚。一切死生祸患。情尘燎然。不可撄触。是称雄猛丈夫。秉般若锋。执金刚焰者也。右武居士。赋性如此。岂非多生习此法门乎。余同难行间。相与旦夕游戏。以法为娱。偶索书。遂以此状其本色。
得包公砚书心经跋
往闻包公守端州。一砚不留之说。视为漫谈。及予来粤。询之父老云。昔包公治端。革贵砚之獘。偶得一美者。携之归。过羚羊峡口。风波大作。公云。吾生平无愧心之事。无虐民之政。何以有此。因视其砚云。岂山灵吝此物耶。遂投之水中。风波乃止。自后时时。光怪发于水上。为渔人网得之。自尔光怪不复见。罗生持此砚至。余抚摩良久。喜而叹曰。神物隐显。固自有时。得欣赏者。亦非偶尔。语曰。至诚可以贯金石。视此顽石。包公心光。能焕发于此。况般若所熏乎。其历千劫而不朽者宜矣。因试墨。遂书心经一卷。以付罗生。
题东坡观音赞
曹溪云。佛性无常。紫柏跋东坡观音赞。亦云。苦乐无常。然苦乐乃佛性之变也。圣凡又苦乐之聚也。以佛性有受。则苦乐以之。不受。则圣凡泯矣。斯则佛性随苦乐现。故众生之苦乐。以不受者受之。则知苦乐者。苦乐所不到也。众生有苦。以不受者而呼。则同不受者而应。如空谷答响。人若以不受者而遇苦。则如汤消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何假他力哉。是则受以不受为母。生以不生为君。重生知所重。则超苦乐而生为赘矣。
题鬼子母卷
我观鬼母。愚痴无比。只知贪他。不顾自己。己之所爱。不舍一丝。如何于他。绝无慈悲。一切母子。本同一体。若能等观。痴心早止。若非如来。拔其痴根。直至穷劫。尚堕沉沦。纵有神力。总出嗔痴。用不得处。方乃自知。爱力极处。痴心顿歇。镬汤炉炭。当下消灭。
书元旦大雪歌跋
予昔同黄龙潭彻空师。居五台叶斗峰前之龙门时。冬大雪。风卷埋屋。积丈余。拥衲对坐。只觉夜长。及起开门。则雪堵矣。急拨火取灯。相视而嘻。将谓活埋。适北台主人。探而知之。乃领行者数十。操作具。裹干粮而来救。除隧道而入。入门相见。其乐融融。如在黄泉之下也。自予放岭外。二十年中。每一思之。顿破炎蒸毒热者。仗此一念冰心也。顷予逸老匡山。初得憨宗珏公。指五乳以栖之。公乃彻师之的骨孙。公视予如若翁。予每一见公。即如对彻师于雪窖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