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凡小之异执(即能)定佛法之纲宗。所以教无智而不圆(譬如)木非绳而靡直(今既)比之(则)可以生诚信伏邪倒之疑心(又复)量之(则)可以定真诠杜狂愚之妄说。故得正法之轮永转。唯识之旨广行则(知)事有显理之功。言有定邦之力。如慈恩大师云。因明论者元唯佛说文广义散备在众经。故地持论云。菩萨求法当于何求。当于一切五明处求。求因明者为破邪论。安立正道劫初足目创标真似爰暨世亲再陈执式。虽纲纪已列而幽致未分。故使宾主对扬犹疑立破之。则有陈那菩萨是称命世贤劫千佛之一佛也。匿迹岩薮栖峦等持观述作之。利害审文义之。繁约于时岩谷振吼云霞变彩山神捧菩萨足高数百尺唱言佛说因明玄妙难究。如来灭后大义沦绝。今幸福智攸邈。深达圣旨因明论道。愿请重弘菩萨乃放神光照烛机感时。彼南印土按达罗国王见放光明疑入金刚喻定。请证无学果菩萨曰入定观察将释深经心期大觉非愿小果王。言无学果者。诸圣攸仰请尊速证菩萨抚之。欲遂王请妙吉祥菩萨。因弹指警曰何舍大心方兴小志。为广利益者。当转慈氏所说。瑜伽匡正颓纲可制因明重成规矩。陈那敬受指诲奉以周旋。于是覃思研精。乃作因明正理门论。正理者。诸法本真之体义门者。权衡照解之所由。又瑜伽论云。云何名因明处为于观察义中诸所有事(是也)所建立(之宗)法名观察义能随顺(之因)法名诸所有事(是中)诸所有事。即是因明(以此)为因(则能)照明观察义故。且如外道执声为常。若不以量比破之。何由破执如外道立量云声是有法定常。为宗因云。所作性故同喻如虚空。所以虚空所作性。则因上不转引喻不齐。立声为常不成。若佛法中声是无常。立量云声是有法定无常。为宗因云。所作性故同喻如瓶盆。异喻如虚空等。是知若无此量曷能显正摧邪。所以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若欲学诸佛方便须具菩萨徧行一一洞明方成大化。
已上结叹三支竟。此下总叹藏识非正结因明也。
如上广引藏识之文。祖佛所明经论共立第八本识。真如一心广大无边体性微细。显心原而无外包性藏。以该通擅持种之名作总报之主。建有情之体立涅槃之因。居初位而总号赖耶。处极果而唯称无垢。备本后之智地成自他之利门。随有执无执而立多名。据染缘净缘而作众体。孕一切而如太虚包纳。现万法而似大地发生。则何法不收无门不入。但以迷一真之解作第二之观。初因觉明能了之心。发起内外尘劳之相。于一圆湛析出根尘。聚内四大为身。分外四大为境。内以识情为垢。外因想相成尘。无念而境贯一如。有想而真成万别。若能心融法界境。豁真空幻瞖全消。一道明现可谓裂迷途之致网。抽觉户之重关。惽梦醒而大觉常明。狂性歇而本头自现。
此正显唯识一宗不可不究。明精晓而融入心镜也。文幷易知无劳更释。欲人即相悟性。乃结叹之深意。三宗后学幸各思之。
相宗八要直解卷第八
音释
谙(乌舍切悉也)乍(助驾切初也)靡(文被切无也)匿(女力切藏也)薮(音叟大泽也)邈(莫角切远也)覃(音潭深广也)
相宗八要直解卷第九
明古吴蕅益释智旭解
八识规矩
三藏法师玄奘作
【前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
统论所缘凡有三境。一性境。二带质境。三独影境。一性境者。性是实义谓相分色。从相分种子所生故名为实。此复有二。一无本质。二有本质。一无本质者。即第八心王所缘根身器界及诸种子。但是自变自缘不假外质。然约器界及他人之浮尘根。既是共相识种所变。亦得说有外质也。根本智亲证真如。虽不变为相分。亦名性境。二有本质者。即今五识所缘现在五尘及明了意识。初念幷定中独头意识所缘定果色等。皆托第八识之相分以为本质。随即变为自识相分而为所缘。犹如镜中所现群像。虽约真谛言之。则皆如幻如梦了无真实。而约俗谛言之。则五尘即是五识相分。从种子生还熏成种。不同空华镜像兔角龟毛。亦复不同过去未来之不可得故名性境也。带质独影二境下文方解。现量者。现谓显现。量谓度量。五根对境分明显现依之发识缘虑度量。虽无随念计度二种分别。然有自性分别得彼性境不错不谬。任运了别不带名言也。三性者善恶无记也。五识能助第六意识作善恶业。若与信等相应。则善性摄。若与无惭等相应。则恶性摄。俱不相应则属无记性摄。故云通三性也。
眼耳身三二地居。
五根通于二界五地。惟无色四天乃无五根。今明五识则鼻舌二识。惟欲界得行初禅以上无段食杂气故不现行也。眼耳身三识。唯欲界五趣杂居地及初禅离生喜乐地。此二地中得行。若二禅内净喜乐。则无外色外声外触可缘。故幷眼耳身之三识亦不起现行也。三禅已上不言可知。
徧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
此明五识。但与三十四心所得相应也。徧行五心所谓作意触受想思徧一切心决相应故。别境五心所谓欲解念定慧。由同时意识所引。亦得于别别境生欲等故。善十一谓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勤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欲界善五识得与十善相应。但除轻安初禅善眼耳身识幷得有轻安故。中二随烦恼谓无惭无愧。大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