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受;忧喜不关身,故无。七八二识,忧喜苦乐俱未曾领纳,唯有舍受,遍受一切,未分别故。第六忧喜最重,苦乐虽在身,而意亦领纳。若随缘起意,虽极思量,不见苦乐,无所忧喜,则是舍受,意识具全。
三界九地
地犹位也。修行此地之染净为因,成就托生为果。因以从染入净,次第而臻。随因得果,九等差别以分。要为从根求净,误以八识为圣证,上地报尽,还生下地。故颂云:“界地随他业力生”。三界“界”,限也。四果四空,相因成熟,故通为二。
一“五趣杂居地”人、天、畜生、饿鬼、地狱为五趣。趣有意趣、趣生二义。意趣为因,趣生为果。此天趣乃有分段生死,不知佛法。此宗专说当人八识,而旁及天、鬼、畜、狱,以人造彼因,必堕彼果者言也。
二“离生喜乐地”发有为心,出离生死,以净行为喜乐,在四果中为须陀洹。此地折伏鼻舌二识,虽有胜用根闻香知味,而不起爱香甘、憎臭苦分别。
三“定生喜乐地”既发愿出离,志不退转,决定依净乐生住,在四果中为斯陀含。
四“离喜妙乐地”修习净行,不因忻慕,自领净乐,在四果中为阿那含。
五“舍念清净地”无待欣乐,与净行自然相安,与五欲自然不染,在四果中为阿罗汉。
以上四地,乃人中修学二乘所得果地,皆从六根折服现行烦恼。不知唯识法即转成智,不能还灭根本烦恼及所知障。若于此发广大心,从四加行、二资粮进发心欢喜地,即人佛乘。若但成熟不舍,堕后四地天趣中。
六“空无边际地”灭尽根尘,一空无所不空。以下不复来生人间,然报尽仍堕五趣,以八识种子未得还灭也。
七“识无边际地”折伏七识一分粗障,据第八识为涅槃境。
八“无所有处地”八识心所不现,心王不灭。
九“非非想处地”不灭之八识时现光影,而不能成普照之圆明。
以上四地,乃四空位,随其愿力功德,依空而住,不生人间,乃阿罗汉修证之极果也。初地为欲界。二地至五地为色界,不起欲想而依色托生。后四地为无色界,不依色托生,处于空虚,有无不定,渐高渐上,依空界住。无三有五蕴,但八识不转。报尽还生。
三有身
“前有身”谓寿命欲尽时,根已坏,前六无依,亦随坏灭,唯八识依寿暖尚在时。
“中有身”八识离根,为七识薰染,不能解散,于虚空中抟结。白非速堕地狱者,一七日成此身,待缘托生。
“后有身”中有身遇父母交合,见一线之光,投入母腹,初七名羯喇蓝,二七名额部昙,三七名闭尸,四七名健南,五七名钵罗奢伽,以后生发毛指爪,具诸浮尘根,至于出胎,其受想行识即随色住。此众生死此生彼中间三位,八识蕴结,不空而有,一谓之三阴身。
二类生死
“分段生死”如一人报尽,中有身抟聚不散,还为一人。乃至堕三恶道,报已还复受。生或修净行,生种姓家,成四果。净染因果虽异,皆随六根而转。识依我执,终不舍离为因;一类相缘,出没生死为果。
“变易生死”此生报尽,不复结为中有;一类相续之身,随缘分合,其净行成熟,超禅入空,舍世间五蕴,依空而住,不食段食,不结浮尘根色。此上四地所得净果,乃至劫终方始毁坏。其分别我执已尽,去一分末那,而法执末那亦不现前,唯阿赖耶识坚固未转,为因而得此果。
六位心所
识之本体为心王。王犹主也,统领当位心所也。心王所发之作用为所。
一“遍行”八识皆有。遍者,遍四一切心也。
(一)“遍一切性”。善恶无记皆因触受而生,作意而起,想思而成。
(二)“遍一切识”。谓八位识皆以此五种心所而为其体用。若此五心不动,止是无覆之光,识体不立,识用不行。自七识以下七位识所有遍行,皆是第八遍行流注。识虽有八,遍行无二。当其瞥尔与根身器界相缘起识者,即是八识遍行。触八识相分而受之,因作意认为自内我,增长想思,即是七识遍行。于触受作意想思上诸分别,即于所触受等更增分别触受等相,而始终以此五为分别主,即是六识遍行。其八识一动,即分注五根,如一油透五镫草,相缘起诸苦乐舍等违顺触受作意想思,即是前五遍行。
(三)“遍一切地”。谓三界九地,有此识则有此遍行心所。初地八识遍行俱全,二地以上除鼻舌二识遍行,六地以上唯八识遍行常住不灭。
(四)“遍一切时”。谓自无始之始至究竟之终,其余心所或有间断,唯此五种心(“心”下应有所字)贯彻八位识中,刹那不停,浩劫不息。有所缘,则缘别境以下五位;无所缘,则守其本位,而自尔分明。此一位乃唯识之本领,万法之根苗,未到金刚道后识体,此心所无可脱离,行于五位,终不休息,所谓一波才动万波随也。此心所凡具五品,一发俱发。一“触”,初与所缘相触,觉有彼境也。二“受”,引所触以为自受之忧喜苦乐舍也。三“作意”,念方动之机也。四“想”,有此能想之灵,可入事理也。五“思”,有此能思,可自起作为也。缘触生受,缘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