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他出离不善,进道成佛。则是说法功德成就。
对境应不应说之分别者。未请不应说,无请亦应观器而说,若是器虽不请亦说,应谦退而说。余则依照百众学戒法。
丙三、闻者说者应如何共作。于上文所说事理应获定解,随事起用。否则如天成魔,正法反成烦恼之助伴。如云初一若错,乃至十五日月年年永错,可不慎欤。(以上说听二者如何相应之正理竟。)
乙四、教授引导学徒次第之正仪。分二
丙一、亲近法理
丙二、修心次第(即三士道)
丙一、亲近法理。分二
丁一、引发定解之理
丁二、修持法则之行
丁一、引发定解之理者。摄决定心藏云:“住性数取趣,应亲善知识。”博朵瓦语录云:“总摄一切教授,首是不舍离善知识。”菩萨藏经云:“获得菩萨一切诸行,如是获得圆满一切波罗密多。地、忍、等持、神通、总持、辩才、回向、愿、及佛法,皆赖尊重为本、为处,乃至出生、长养为主要因。”又博朵瓦云:“修解脱行更无重要过于师者,若世俗事可见而能者,苟无师教亦日无成,况是从无间恶趣来,欲往曾所未经之地,安能无导。”(此类定解在华严经入法界品,及大般若经萨陀波仑等中,应再再使定解生。)
复次,更明亲近善士之法。分六
戊一、所依知识之德数
戊二、能依学者之相
戊三、应如何依止之法
戊四、依止之胜利功德
戊五、不依止之过失
戊六、摄合诸义。
戊一、所依知识之德数。今明拣择所依止善知识之德相十种者,谓自未调伏而能调伏他者,无有是处。择果而食,智人当知。今之十法依大乘庄严经论说,以能总纳大小一切教义,亦便忆持故。甲、调伏者,是持戒相。身口如律,乃至诸根纯和。(戒、见、威仪、正命。)乙、寂静者,得定相。于一切行能顺正知正念。离恐怖、急躁、味著。
丙、除惑者,是成就慧相。能严密照见烦恼、习气、无明、随眠等。谓依出家远离所生善法,于法简择、极简择,乃至觉明慧行。
丁、德增者,谓以上三德由自精进力,日益增长不下,且以此力摄获利他,如古德云:“诸佛非以水洗众生罪,非以手除众生苦,非移自证交余人,示法行谛令解脱。”所以能自成三德,即是利他。利他是令他成就三德,得三解脱故。
戊、有勇者,成就利他,刚决猛利,久无疲厌,堪耐劳苦。若通三学是二利体,必以悲勇力行乃堪大用,身行之教不言而从。否则赞美旃檀,谋自活命及善名者,非实隹果,识者不取。
已、阿含富者,依于三藏三学成就多闻,在一时一事一义上,而能发生无量定解,初中后善,摄用多端。此德成就必依闻思修于三学丰富,欲速者加以三味门及陀罗尼门。
庚、觉真者,了证实性,不谤般若,是殊胜慧学。求能通达法无我现证真实者为正,否则以教理通达亦许。(必须善庄严中观等。)
辛、善说者,称法印,无颠倒、无垢、无病、无杂。善调伏惑恼,超越世间,具足支分,能起随行,决定。
壬、悲愍者,愍念愚迷,慈心利他。不为利誉恭敬,为法流久远,为报师佛大恩。
癸、离退者,益他始终不倦,不顾难劳,不中断、不草草,克成其教。此上大乘庄严经论弥勒菩萨所说,菩提道次第所引,别余有别解脱戒经十年二十一种五德法数,是佛亲定,比丘必须依照实学。兹再录法蕴足论文如下,更增完善也。
尔时世尊为摄前义而说颂曰:
善哉见善士 能断疑增慧 令愚成智人 慧者应亲近
善士应亲近 以亲近彼时 令疑断慧增 使愚成智故
云何为善士,谓佛及弟子。又诸所有补特伽罗,具戒、具德,离诸瑕秽,成调善法,堪绍师位。成就胜德知羞悔过,善守好学(已得不失如教),具知具见,乐思择,爱称量,喜观察,性聪敏,具觉慧,息追求,有慧类,离贪趣贪灭、离嗔趣嗔灭、离痴趣痴灭。调顺趣调顺、寂静趣寂静、解脱趣解脱、超度趣超度、妙觉趣妙觉、涅盘趣涅盘。乐调顺谛,离骄放逸,好慧忍辱柔和,升直道如见。专自调伏、专自寂静、专自涅盘。为才支身,游诸国邑王都聚落,求衣食等具。质直具,调顺具足,质直及调顺具。忍辱具,柔和具足,忍辱及柔和具。供养具,恭敬具足,供养及恭敬具。正行具,守根具足,正行及守根具。轨范具,所行具足,轨范及所行具。信、尸罗,及闻舍慧。自具净信,亦能(悲心)劝励安立有情同具净信。自具尸罗及闻舍慧。亦能劝励安立有情同具尸罗及闻舍慧。是名善士。
何故名善士,以所说善士,离非善法,成就善法。具足成就四念住、四正胜、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故名善士。若能于此所说善士,亲近承事,恭敬供养,如是名为亲近善士。
戊二、能依学者之相。依四百论说有三。正住、具慧、希求,是为闻器。正住者,不爱著先有之法义,而嗔恶他宗合理之说。情感偏蔽终不入理。具慧者,有力决择善恶正邪,否则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