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7-藏外

115-阅藏知津-明-释智旭-第160页

br>隋天台沙门灌顶撰
此经若依梵本。具云摩诃般涅槃那修多罗。摩诃言大。般涅槃那。此翻灭度。释此三字。具依两义。一别。二通。别释者。大即法身。故此经云。所言大者。其性广博。犹若虚空。其性即法性。法性即法身也。灭者。即是解脱。解脱二种烦恼。生死永灭。免斯因果患累。即解脱义也。所言度者。即是摩诃般若。故大论云。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当知别以三字标今经之目。即是三德之异名也。通释大者。谓大法身。大般若。大解脱也。灭者。即是三德皆寂灭也。度者。即是三德皆究竟圆满也。故通以三字标名。表三德皆大寂灭究竟也。别通之义虽殊。然并是用非果之果。无上秘密之极果。以标一教之首也。复云大若虚空。不因小相。又其性广博。多所容受。又名不可思议诸佛之法界。是为三义释大也。灭者。灭二十五有。及虚伪物。又得二十五王三昧。种种示现。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是为三义释灭也。度者。度于不度。又度于度。又度此彼之彼岸。亦度非此非彼之彼岸。譬如神龟。水陆俱度。是为三义释度也。总揽三法。三目。三点。名大般涅槃。金刚宝藏。满
足无缺。不纵不横。不并不别。微妙秘密。以当其体。常住不变。恒安清凉。不老不死。以当其宗。置毒佛性。徧五味中。味味杀人。震大毒鼓。虽无心欲闻。闻之皆死。八大自在我。以当其用。常住二字。无上醍醐。与诸典别。决定之吼。以当其教。名含。体摄。常宗。毒用。极教之相也。
大般涅槃经疏(古十八卷南作二十六卷北作三十三卷 南土会盟北灭虢践)
隋天台沙门灌顶撰 唐天台沙门湛然再治
分文为五。一召请涅槃众。从初如是讫流血洒地。二开演涅槃施。从纯陀讫大众问。三示涅槃行。从现病讫德王。四问答涅槃义。从师子吼讫品。五折摄涅槃用。从迦叶讫经。
佛遗教经论疏节要(一卷 南丹北迹)
宋晋水高丽国沙门净源述
大意宗天亲论。而讹谓是马鸣论。可见考订之疏矣。
菩萨戒义疏(二卷 南遵北何)
陈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三重玄义。第一释名。初明人名。次辨法号。后明阶位。第二出体。初明无作
。二明止行二善。第三料简。一须信心。二无三障。三人法为缘。就文为三。从初偈长行讫清净者为序。次十重讫现在菩萨今诵为正说。余尽卷为劝说流通。
阅藏知津卷第三十六
阅藏知津卷第三十七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 汇辑
【大乘论藏 宗经论第二之一】
瑜伽师地论(百卷 许敬宗序 南节至静北犹至气)
弥勒菩萨说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本地分第一。一者五识身相应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寻有伺地。四者无寻惟伺地。五者无寻无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无心地。十者闻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声闻地。十四者独觉地。十五者菩萨地。十六者有余依地。十七者无余依地。如是略说十七。名为瑜伽师地。
五识身相应地第一。谓五识身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自性。谓了别五尘。所依。谓五净色根。及前灭意。种子。阿赖耶识。所缘。谓五尘境。助伴。谓相应心所。作业。谓了别自境。自相。现在。一刹那。又随意识转。随善染转。随发业转。又复能取爱非爱果。复次要眼不坏。色现在前。能生作意。正复现起。所生眼识。方乃得生。余四亦尔。应观所依如所乘。所缘如所为事。助伴如同侣。业如自功能。又所依如家。所缘如自受用。助伴如仆使。业如作用。
意地第二。意自性。谓心意识。彼所依。谓等无间依。种子依。彼所缘。谓一切法如其所应。彼助伴。谓五十一心所有法。彼作业。谓望余识身有胜作业。有七种分别所缘。(一有相分别。善名言者所起分别。二无相分别。不善名言者所有分别。三任运分别。随境势力任运而转。四寻求分别。五伺察分别。六染污分别。顾恋过去。希乐未来。执著现在。若欲恚害等。随一烦恼随烦恼相应。七不染污分别。若善。若无记。谓出离分别。无恚分别。无害分别。或随与一信等善法相应。或威仪路。工巧处。及诸变化。所有分别。如是等类。名分别所缘。)
有三种审虑所缘。(一如理所引。二不如理所引。三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若醉。若狂。若梦。若觉。若闷。若醒。若能发身语业。若能离欲。若离欲退。若断善根。若续善根。若死。若生等。
种子。若烦恼品所摄。名为粗重。亦名随眠。若异熟所摄。及余无记品所摄。唯名粗重。不名随眠。若信等善法品所摄种子。不名粗重。亦非随眠。法差别分别。有六百六十。
有寻有伺等三地。略以五门施设建立。一界。二相。三如理作意。四不如理作意。五杂染等起。界建立有八相。一数。二处。三有情量。四有情寿。五有情受用。六生。七自体。八因缘果。数者。三界。处所者。欲界三十六处(八大地狱。八寒地狱。饿鬼处。非天处。四大洲。八中洲。六欲天。魔宫。即他化摄。而高胜)。色界十八处(无想。即广果摄。复有超过净居大自在住处。十地菩萨得生其中)。无色界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