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7-藏外

115-阅藏知津-明-释智旭-第171页

先明一切诸法。皆不可思议。不可宣说。次明四悉檀因缘故。亦可得说。乃约生生等四句。各明四门。四念处。三十七品。因行果位。差别不同。
法界次第初门(三卷 南翦北刑)
隋天台智者大师撰
天台山修禅寺沙门释智顗。辄依经附论。撰法界次第初门三百科。裁为七卷。流传新学。略为三意。一为读诵寻论随见法门。脱有迷于名数者。二为未解圣教所制法门浅深之次第。三为学三观之者。当以此诸法名相义理。一一历心而转作。则观解无碍。触境不迷。若于一念心中。通达一切佛法者。则三观自然了了分明也。故出此三百科。名教仍当。名下略辩体相。始得三卷。(仅六十科)
净土十疑论(一卷十四纸 前有杨杰序 南起北刑)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一释求生净土无大慈悲疑。二释求生乖无生理疑。三释偏求生一土疑。四释偏念一佛疑。五释具缚得生疑。六释即得不退疑。七释不求内院疑。八释十念得生疑。九释女人根缺不生疑。十释作何行业得生疑。后有陈瓘序
观心论(亦名煎乳论 二藏俱缺)
天台修禅寺沙门智顗述
【大乘论藏诸论释第三】
瑜伽师地论释(一卷 南心北退)
最胜子等诸菩萨造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总释瑜伽师地名义。略释一十七地名义
摄大乘论释(十卷 南持北枝)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世亲菩萨。释前摄大乘论本
△摄大乘论释(十五卷 有慧恺序 南操好北友投)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摄大乘论释(十卷 南坚北连)
隋南天竺沙门达摩笈多译
二译并同前本
摄大乘论释(十卷 南雅北交)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无性菩萨。释前摄大乘论本。
成唯识论(十卷 有沈玄明后序 南縻北义)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护法等十菩萨。各造论十卷。释世亲三十颂。奘师糅为十卷。乃瑜伽一宗之精要也。
成唯识宝生论(五卷 一名二十唯识顺释论 南自北沛)
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
护法菩萨。释天亲所造论。
大乘广五蕴论(十三纸半 南都北投)
安慧菩萨造唐中印土沙门地婆诃罗译
观所缘缘论释(八纸余 南华北投)
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
护法菩萨。释缘缘论中破执纵夺之法。
释摩诃衍论(十卷 元藏笙字号南北藏俱缺)
龙树菩萨造 筏提摩多译
释马鸣菩萨大乘起信论
广百论释论(十卷 南真北廉)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护法菩萨。释前广百论本。与成唯识论破我法二执处。相为表里。最宜详玩。
华严悬谈会玄记(四十卷)钜野洞庭
元苍山再光寺普瑞集
消释悬谈文义。乃座主家学问耳。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六卷 南韩北约)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
先略明大意云。果佛圆明之体即我凡夫本具性德。故一切教所谈行法。无不为显此之觉体。故四三昧。通名念佛。但其观法。为门不同。今此观门。及般舟三昧。托彼安养依正之境。用微妙观。专就弥陀。显真佛体。虽托彼境。须知依正同居一心。心性徧周。无法不造。无法不具。据乎心性观彼依正。依正可彰。托彼依正观于心性。心性易发。所言心性具一切法者。实无能具所具。能造所造。即心是法。即法是心。能造因缘。及所造法。皆悉当处全是心性。是故今观若依若正。乃法界心。观法界境。生于法界依正色心。故释观字。用一心三观。释无量寿。用一体三身。体。宗。力用。义并从圆。判教属顿。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六卷 南遵北会)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
序曰。宝云讲次。学徒随录。义或阙如。未及补治。不幸归寂。孤山之制。多
事消文。复于中间。毁除观心。斯实不忍。今故秉笔。拾先师遗余之义。拾后人遗
弃之文。使教行二涂。不致壅蔽。大师深解法性。可尊可贵。当体名金。寂而常照。当体名光。大悲益物。当体称明。是知法性具金光明。真实名义究竟成就也。此经以金光明为名。以金光明为体。以金光明为宗。以金光明为用。以金光明而为教相。亦可三字。别对五章。以金为体。以光为宗。以明为用。总三为名。分别三名而为教相。法体既尔。体德合然。甚深。是光之德。穷法性底故。无量。是明之德。达法性边故。此二不二。是金之德。法性究竟尊贵义故。亦可三义皆甚深。皆无量。皆不二也。五章之德。莫不如是。
金光明经文句记(十二卷 南约法北盟何)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
即释文句也
请观音经疏阐义钞(四卷 南烦北法)
宋钱塘沙门智圆述
即释智者疏。约文敷义。笔之为钞。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神宝记(四卷 南弊北韩)
宋四明沙门柏庭善月述
是经有六名。其末名龙宝神王。今摭二字。以名所释。抑轮王兴世。有神宝自至之言。故云。
天台名家。实以传宗为本。而释经次焉。然以得佛心宗。发旋总持。故凡申一经。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