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定是有下更以境對心明之影取前段若空定謂是空便墮斷見。
▲鈔中論下引證雙證上即有之空即空之有及以境對心之義也。
▲鈔非斷非當下結成中道可知(已上皆釋上標中不斷不常四字也)。
▲鈔若滅故下揀別法相釋上標中中道妙旨不唯約事八字也。
▲鈔上則下順結也言不壞有無而離有無者即結上釋中即有之空雖空而不斷即空之有此有非常等文也言有之與無非一非異者結上非斷非常即中道之文也餘文可知。
鈔以性滅為滅等者謂所相有為諸法體性當體即滅非謂真如體性即滅也以有為法體性即滅方歸真性揀別法相有為法前生後滅今以全性隨緣成萬法時即生即滅以全無自性故言不為愚者說者以滅義甚深故無智之人難生信解恐謗法墮惡道故。
▲鈔淨名云下即菩薩品彌勒章文也言三世皆空下鈔詞明生等皆無定相會三世相即歸性空也。
▲鈔故起信論云下但取四相俱時而有一句證成四相同時也彼疏云若至心源得於無念則能遍知一切眾生一心動轉自相差別以一切眾生皆同本自無念故又四相中各即無念故云以無念等故所覺四相本來無起待何而有始覺之異以四相一心所成無有前後離淨心外無別自體無自體故本來平等同一本覺然本覺者如夢四相唯一淨心無有體性可辯前後說言俱有且為融其前後則同時亦假施設是故不唯諸惑四相同時一剎那中四相皆爾。
▲鈔所相法體者一切有為法也此有為法無自性故隨法性而融通也言能相之相者生住異滅此能相於有為法上有生滅等相有為法既隨法性融通故能相生滅之相亦即生即滅無礙也。
鈔疏緣境斷惑等者易處大科難處略科大分為二。
初總出教意(疏緣)二消釋疏文分(二)
初總科兩段(而疏)二別釋分為(三)
初影出緣境(今初)二依文斷惑分(二)
初不二而二(二)
初牒定能所(若約)二方釋兩義(二)
初不二(今且) 後而二(無二)
後二而不二(二而)
三別明證理(二)
初順明(二)
初惑即能證(照惑) 後智即所證(言照)
後反顯(非智)
鈔故十地經云下以斷惑之義稱難故先出教意也經文正顯證智唯據甚深緣性不可說義故皆非三時也言此智漏盡下且就見道智斷惑分為三時如燈焰非唯初唯中唯後燋炷一一推徵三皆不斷已上經則約性故不斷如燈焰初中後總取方能燋炷前中後取故三時總取方說能斷已上論文則約相故斷大品云菩薩非初心得菩提亦不離初心後心亦爾而得菩提譬如燃燈非初焰燋炷亦不離初焰後焰亦爾而炷實燋龍樹判云佛以甚深因緣答涅槃二十亦云五陰雖念念滅而有修道如燈雖念念滅而有光明故上經論皆顯性相無礙無斷之斷大意可知。
▲鈔而疏有二節下疏雖有一節約鈔釋中影出一義以對前始教中三義故今科為三節也。
▲鈔若約緣境下真體無二故不二不礙能緣所緣故云而二又雙照真俗無礙境復有即真即俗雙照中道之智及非真非俗雙遮中道之智遮照亦復無礙故又總上之心境不同云二其性無殊云不二如是緣境即是名證如也。
▲鈔若約斷惑不二而二下性不礙相也。
▲鈔二而不二說為內證下相不礙性也寂照以此段屬證理者非也此正明斷惑故以性宗斷惑有斷而不斷(當二而不二也)不斷而斷方名斷也具兩句故故前引經論有三時斷三時不斷方名為斷也問若是斷惑何有內證之言答以此中能合所故惑即如故方為真斷若能不合所惑不即如非真能斷故以內證釋真斷也何獨斷惑前緣境中亦具內證若不內證非真緣境思之言能合所故惑即如故者有二師釋寂照等云上句釋二而字下句釋不二字若助正云二句合釋二而不二也上句能及下句惑即名為二上句所及下句如唯是一性故名不二二釋隨取若約惑智對說後釋近宗。
鈔疏照惑本無下第三別明證理指玄以此段科為別明二而不二非證理者對前相宗三義義不足也問既明證理何言照惑無本耶答此中鈔說智有二能一能斷惑二能證理上說斷惑今明證理以上字為初節今字為後節明文若斯無勞異執又照惑無本豈非證理耶然有本云二智各有二能即真俗二智或權實二智也言尋此妄惑都無根本者惑自無本故無住體上自有本智能知此為能斷智之本體也言非內非外者即淨名優波離章意也彼云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等言三世推求下梵行品意彼云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空寂無作業者無受報者等言從無住本等者淨名經云善不善法孰為本曰身為本乃至顛倒想孰為本曰無住為本又問無住孰為本曰無住即無本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言惑體智體無二體者惑既以無住為本無住即實相異名故與能斷無分別智其體不異也。
鈔疏照體無自下能證即所證也言即此智體下起信論意也論云依本覺故說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乃至云無復始本之異等言若以下揀法相宗能證所證不即也能證有為所證無為既分能所非證如矣。
▲鈔即迴向經文者彼疏鈔云自有三意一約如體性空智外無如智體性空如外無智二如智一味同一真體安得智外有如耶三約事事無礙舉一全收謂佛智稱真收法界盡差別之事皆隨理在佛智中所證如寧在智外此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