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者以空天之色照現淨水則天之晴空影落淨水言天猶空也者此中晴天字即疏中空字也若次第歸者月影化身歸本月報身本月報身歸晴空法性物根及剎土淨水與晴空一際則唯一法性也又若唯前義則似法報相分若唯次義則法報冥一今雙明二義不即不離方為圓暢。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三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四
蒼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疏不起樹王羅七處於法界者問若據經唯三天有不起之言何以今言羅七處耶答據實七處皆應有不起之言經中欲顯異義故只約三天說也謂初二會相鄰接故不假帶前此三天中人天隔越故須連帶又此三會同詮三賢位第六已入證不假帶前第七即位中普賢居然不假第八頓成諸行五位體用已融第九唯明證入體用一味故並皆不假也今約通義故云爾也。
鈔此樹高聳等者案西域記長一百尺畢鉢羅樹於下成菩提故云菩提樹也。
▲鈔而昇忉利天等者此云三十三天以須彌頂四面各有八天帝釋居中故云三十三天也等字等餘六處可知。
▲鈔故下經云此是四句中第一句下疏云經中欲顯一多相即故舉初句鈔釋云顯經中不盡之由若云不離一樹而昇一天難思之相不顯若言不起一樹而昇一切忉利天者則不顯本會圓徧若言不離一切樹而昇一切天則無一多無礙之相故唯出初句下法慧例云十方悉亦然則方有昇一切天之句也。
▲鈔三天皆有不起而昇之言者忉利如前夜摩經云爾時世尊不離一切菩提樹下及須彌頂而向於彼夜摩天宮寶莊嚴殿等兜率天云爾時世尊復以神力不離此菩提樹及須彌頂夜摩天宮而往詣於兜率陀天一切妙寶所莊嚴殿等問動靜相違去住懸隔既云不離何得言昇答佛得菩提智無不周體無不在無依無住無去無來然以自在即體之應應隨體徧緣感前後有住有昇閻浮有感見在道樹故云不離覺樹天中有感見昇天上故云而昇非移覺樹之佛而昇天宮等譬如澄江一月三舟共觀一舟停住二舟南北南者見月千里而隨南北者見月千里而隨北停舟之者見月不移是為此月不離中流而往南北設百千人共觀八方各去則百千月各隨去諸有智者曉斯旨焉(上皆須彌品疏文也)。
▲鈔故成四句者即昇須彌品中也。
▲鈔言如前經文者即前長行全法慧偈中前一偈半也。
▲鈔取其結例之文者即法慧偈中後半偈內上一句也其如來自在力一句通四句之因也然此結例一句自有二說一云結與例別所昇有二謂一及一切不但昇一須彌頂總結分齊則十方須彌頂也皆例同此一須彌頂為所昇處云悉亦然問若爾二三兩句皆能昇中無文所昇中有文何偏言第三無文也答其第二句既許第三句更易寧不許耶故云易故文無義必合有此云無文非一向無但以易故曰無若或取之亦有文也一云此結與例不分二別此句所昇唯一切而無一也意云鈔中取長行全并偈前六句為初句次以十方悉亦然一句為所昇一切取上能昇中別一及總一切相對成二四兩句問何不亦取能昇中一及所昇一為第三一句文耶答此第三句於結例中無所昇一與四二兩句義不齊故謂第四一句能昇所昇皆有文故第二一句能昇無文所昇有文故第三一句能昇所昇皆無文故所以不同也故云其第三句易故文無義必合有問二釋何優答隨情去取若以前長行及所例偈中有所昇一為第三句文前解為勝。
▲鈔是則下總釋疏意則不起法界菩提樹王該羅遍於法界七處則為一重佛為能遍七處為所遍也。
▲鈔今言羅七處下七處二字上為所遍今為能徧通二義。
鈔略有二意者一即七處平徧如七星總遍百川二即七處互遍亦云別遍如七盞燈一一遍餘六燈更遍一室。
▲鈔旦初義者下此亦有二一即次第遍二直徧且初中言說處中十重者一閻浮提七處二同類百億三異類四剎種五華藏六餘剎海七前六類塵八虗空容塵之處九猶帝網十餘佛同。
▲鈔然下十重下揀別前後也所依下進顯難易也。
▲鈔今直下顯直徧之相以五重與法界合說故云直就徧法界也。
▲鈔二徧異類剎中者此上缺法界二字此重即收後十重中四重謂異類剎剎種華藏餘剎海之四重也餘四各當其一。
▲鈔二令一一下釋七處互徧也有本改等七處與徧七處亦徧非七處之處并一一皆徧七處此四箇七字皆為六字並非也此是第二番約互遍釋疏羅七處於法界也若改作六有所缺故今以義求能遍却為所遍故或別得總名故不可改也。
▲鈔色界十八者(謂初禪有三天二禪有三天三禪有三天四禪有九天義如常說)等者等餘三州及四空等並非說經處故。
▲鈔更細而論下進顯七處之塵徧也如菩提場中一一塵徧上五重是則能遍一處中有一切處亦以餘六處一一塵俱遍菩提場中則菩提一處有一切處也如菩提既爾餘六處亦然。
▲鈔前三約事等者此就所徧為言故單約事其第三重雖徧塵中之剎然是一重平徧意在所遍剎故或可前之剎字應迴置微字之上碎剎為塵徧所碎之塵故唯約事也若能所合論皆事事無礙唯徧第四似兼理事無礙有理空故。
▲鈔由事下顯徧因也即法性融通之因。
疏無違後際暢九會於初成者上句圓融不礙行布下句行布不礙圓融暢者敷揚之謂也故易曰宣揚發暢孝經序云約文敷暢問今言初者尚總是幾日之初答淮下疏有三意一約不壞前後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