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擬欲達身為相先生知是賢人留於門下遺令讀書經十年先生無書與讀漢書說卓文君乃蜀郡臨邛富人卓王孫之女因司馬相如以琴調之而奔相如與馳歸成都家徒壁立文君久之不樂曰長卿盍歸如臨邛從昆弟假貸猶足為生相如至臨邛盡賣車馬置一酒舍令文君當壚相如著犢鼻裩於保傭雜作滌器於市中王孫耻之杜門不出諸公更謂王孫曰長卿才足依何辱之如此王孫乃與文君僮僕百人錢百萬歸成都後著子虗賦達於武帝帝召拜為侍中郎將累遷文園令相故云爾也言帝釋有法樂之臣者下疏云緊那羅唐三藏譯云歌神以能歌詠即帝釋執法樂神謂能樂中演法故也言馬鳴有和羅之伎者付法藏傳云馬鳴於華氏城遊行教化作妙伎樂名[口*賴]吒和羅(纂玄云此云撫琴)其音清雅哀婉調暢宣說苦空無我之法所謂有為如幻如化三界獄縛一無可樂王位高顯勢力自在無常既至誰得存者如空中雲須臾散滅此身虗偽猶如芭蕉乃至廣說令諸樂人演暢斯言時諸伎人不能解了曲調音節皆悉乖錯爾時馬鳴著白氎衣入眾伎中自擊鐘皷調和琴瑟音節哀雅曲調成就演宣諸法苦空無常無我時城五百王子同時出家王恐國空止勿復作等。
鈔結成說聽等者語默結淨名中音聲語言文字及寂寞無言等視瞬結楞伽瞻視顯法此但略結實具六塵眼見耳聞鼻舌身覺意知皆根識等和合緣之悟解總名為聽言但能得法者無所依據卓異象繫而暗與理會矣。
鈔從眉間出者疏云表將說中正之道也清淨下正明體用遮那放光遍照十方各於十方法會之上空中城臺說偈請加等言又亦照此下是十方佛放光各各普照十方竟又照娑婆世界佛及大眾等言佛無等者疏云一自在勝所作無礙故即經初句由離二障解脫自在不染如空十地已還皆無等故重言等者唯與佛等故欲顯佛佛等正覺故二力勝即經十力能伏邪智之怨敵故三眷屬勝即經無量勝功德及人間最勝謂具功德故堪為無量眾首故云人間最勝四種姓勝即經釋師子法一釋師子是生處勝謂應生釋姓輪王貴胄故諸佛同加偏語釋者以現見故是主佛故二法之一字是法家勝謂諸佛皆同真如法中住故由上四義故稱法王名世中上加於彼金剛藏令說十地法故及加聽者令堪能聽受故。
▲鈔第一經下疏云一座臺摩尼即處中正可依處摩尼隨映有差法空隨緣成異中道妙理正是可依二周座華網即外相無染交映本空故即寶座華網也言復以下佛加廣演佛境如空故云廣大顯教皆從法空所流非智不顯故云佛力。
▲鈔第六經初下即現相品初前妙嚴品末後諸菩薩等各興香華等供養具雲妙嚴疏云色相顯然智攬無性從法性空無生法起能現所現逈無所依應用而來來無所從用謝而去去無所至而能含慈潤霔法雨益萬物重重無礙有雲像焉上下諸文雲義皆爾言自然出聲者現相疏云前既為法興供今乃以供宣心不因撫擊故曰自然非無因緣由菩薩力。
▲鈔又第九地下無漏智用以冥真性居法師位得如性用說法無礙故。
▲鈔又現相品下即佛口光所照十方菩薩身毛孔中各出光明所說偈文易了。
▲鈔出說一切下疏云前眾海念請今示相答初一句通顯所隨眾生言音次句答方便海應顯趣求一切智心故。
鈔第二明即事等者前則諸法出音聲等說法此即不但六塵而隨一一法即是無盡法界玄妙法門即十對體事皆爾以有下釋成問此既是託事門與下事事門何別答為門不同今取法皆顯義不取事事無礙也。
鈔第三明即事是能說人者此中不取十身佛為教主之義但明一切法尚皆是能說人況不為教體耶言以二是劣者國土身是非情眾生身是凡類比餘身為劣故此約分相言之故十地論說此二身名為染分聲聞身等說為淨分虗空身為不二分故云況餘勝者。
鈔初引普賢品等者第六依說人處正引經文今但義引文云佛說眾生說及以國土說三世如是說也。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三十三
音釋
梒
(火含切水桃也)。
瘀
(於豫切積血也)。
膖
(普江切)。
騏
(巨基切馬文也)。
驥
(居宜切良馬也)。
駑
(乃乎切最下馬也)。
邁
(莫介切)。
欷
(欣衣切悲泣餘聲也)。
筑
(張六切樂器也)。
邛
(音窮臨邛地名)。
壚
(力居切黑土也)。
裩
(古魂切或作[巾*軍])。
氏
(音支華氏城)。
婉
(於遠切媚也順也)。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三十四
蒼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鈔前之五體等者即前五種體皆是心所變相分不離能變心體言心外無法者一切唯識故此上總標如聲下別釋聲為教體是第一音聲語言體即十一種色中之一是心王心所二所現影像相故此句是百法論文彼疏云謂此色法不能自起要藉前二(鈔云是心王心所也)所變現故(自證雖變不能親緣)故置影言言依聲假立者所依聲體尚不離心況依聲上假立名句文耶即第二名句文身體是分位唯識也(百法疏云謂此名等不能自起藉前二位差別假立)并前二義即是第三通取四法體言其教所詮即攝第四及諸法下即攝第五並離心無體者總歸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