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既出家已勤行精進。於一念頃得百三昧。得見百佛。知百佛神力。能動百佛世界。能過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世界眾生。能住壽百劫。能知前後際各百劫事。能入百法門。能示現百身。於一一身。能示百菩薩以為眷屬。
第二出家果中。初捨俗出家。後既出已下謂既為眷屬修行。剋證禪定勝業。勝業有二。一者三昧勝。即勝定體。二三昧所作勝。謂因三昧得見佛等。文有十一句。明其二利。初二句自利。一見百佛者。十方各十他受用身。二知神力。取其所加。次四句利他。有信機者。動剎現通。次三有悟機者。往剎光照正授以法。次有二句竪論二利。留命住劫。後三句二利速疾。
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是數。百劫千劫百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第四願智果。正願久積。以智內照故。其自在示現難可窮究。則顯上來百數彰地階差非定爾也。今行合法界。是圓融實德。故云過此。
下偈頌。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言。
若人集眾善 具足白淨法 供養天人尊 隨順慈悲道 信解極廣大 志樂亦清淨 為求佛智慧 發此無上心
第二應頌四十六偈半。大段分二。初正頌前。次二結說。前中分四。初十一偈頌住分。又四。初二頌依何身。
淨一切智力 及以無所畏 成就諸佛法 救攝羣生眾 為得大慈悲 及轉勝法輪 嚴淨佛國土 發此最勝心 一念知三世 而無有分別 種種時不同 以示於世間 略說求諸佛 一切勝功德 發生廣大心 量等虗空界
次四偈頌為何義。
悲先慧為主 方便共相應 信解清淨心 如來無量力 無礙智現前 自悟不由他 具足同如來 發此最勝心
次二偈頌以何因。
佛子始發生 如是妙寶心 則超凡夫位 入佛所行處 生在如來家 種族無瑕玷 與佛共平等 決成無上覺 纔生如是心 即得入初地 志樂不可動 譬如大山王
後三偈頌有何相。
多喜多愛樂 亦復多淨信 極大勇猛心 及以慶躍心 遠離於闘諍 惱害及瞋恚 慚敬而質直 善守護諸根 救世無等者 所有眾智慧
第二五偈頌釋名分。先二偈半頌喜相。
此處我當得 憶念生歡喜
餘頌喜因。於中先半偈頌念當得。
始得入初地 即超五怖畏 不活死惡名 惡趣眾威德 以不貪著我 及以與我所 是諸佛子等 遠離諸怖畏
後二偈頌念現得。
常行大慈愍 恒有信恭敬 慚愧功德備 日夜增善法 樂法真實利 不愛受諸欲
三有六偈頌安住地分。初一偈半頌信心成就。
思惟所聞法 遠離取著行 不貪於利養 唯樂佛菩提 一心求佛智 專精無異念
次一偈半頌修行成就。
修行波羅蜜 遠離諂虗誑 如說而修行 安住實語中 不汙諸佛家 不捨菩薩戒 不樂於世事 常利益世間 修善無厭足 轉求增勝道 如是好樂法 功德義相應
後三偈頌迴向成就。
恒起大願心 願見於諸佛 護持諸佛法 攝取大仙道 常生如是願 修行最勝行 成熟諸羣生 嚴淨佛國土 一切諸佛剎 佛子悉充徧 平等共一心 所作皆不空 一切毛端處 一時成正覺 如是等大願 無量無邊際 虗空與眾生 法界及涅槃 世間佛出興 佛智心境界 如來智所入 及以三轉盡 彼諸若有盡 我願方始盡 如彼無盡期 我願亦復然
恒起下二十二偈半頌校量勝分。於中三。初六偈半頌願校量。
如是發大願 心柔軟調順 能信佛功德 觀察於眾生 知從因緣起 則興慈念心 如是苦眾生 我今應救脫 為是眾生故 而行種種施 王位及珍寶 乃至象馬車 頭目與手足 乃至身血肉 一切皆能捨 心得無憂悔 求種種經書 其心無厭倦 善解其義趣 能隨世所行 慚愧自莊嚴 修行轉堅固 供養無量佛 恭敬而尊重
次六偈頌行校量。
如是常修習 日夜無懈倦 善根轉明淨 如火鍊真金 菩薩住於此 淨修於十地 所作無障礙 具足不斷絕
後十偈頌果校量。初二偈頌調柔果。
譬如大商主 為利諸商眾 問知道險易 安隱至大城 菩薩住初地 應知亦如是 勇猛無障礙 到於第十地
次二偈頌發趣果。
住此初地中 作大功德王 以法化眾生 慈心無損害 統領閻浮地 化行靡不及 皆令住大捨 成就佛智慧 欲求最勝道 捨己國王位 能於佛教中 勇猛勤修習 則得百三昧 及見百諸佛 震動百世界 光照行亦爾 化百土眾生 入於百法門 能知百劫事 示現於百身 及現百菩薩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