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8-华严部

2-中国撰述大小乘释经部华严部疏-华严纲-唐-澄观-第352页

無量  不生心念有殊別
  九降霔難思喻。
  最勝龍王娑竭羅  興雲普覆四天下  於一切處雨各別  而彼龍心無二念  諸佛法王亦如是  大悲身雲徧十方  為諸修行雨各異  而於一切無分別
  十徧降種種喻。
  上出現語業竟。
  佛子。諸菩薩摩訶薩應云何知如來應正等覺心。佛子。如來心意識俱不可得。但應以智無量故知如來心。
  第四出現意業。先身。次語。後意。義次第故。長行中二。先徵起。後正釋。釋中三。初約法總辯二寄喻別顯。三總結勸知。今初。言如來心意識俱。不可得者。約體遮詮已但應以智無量知如來心者。寄用表詮。然此一文。古有多釋。一師云。識等有二。一染二淨。佛地無彼有漏染心心所。而有淨分心及心所。果位之中智強識劣故。於王所上以顯染無。彼約智所以明量。若必無王。所依何立。故成唯識第二引如來莊嚴功德經云。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解脫一切障。圓鏡智相應。則有王明矣。言轉識者。智依識轉。非轉識體。一師云。以無積集思量等義。故說心等叵得。就無分別智。以顯無量。非無心體。故攝福第八云。無分別智所依。非心非思義故。亦非非心為所依止。心種類故。以心為因。數習勢力。引得此位。名心種類。上之二解。俱明心意識有。初有淨無染。次有體無用。上乃法相宗。一師云。佛果實無心意意識。及餘心法。云不可得。唯有大智。故言智無量。故知如來心故。金光明經及梁攝論。皆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獨存。佛地論中五法攝大覺性。唯一真法。及四智菩提。不言更有餘法。此無相宗。及法性宗。
  上之二宗。偏取皆妨。若依前有。未免增益。亦不能通不可得言。又此淨分此何不說。若依後義。未免損減。亦不能通知佛心言。既云以智無量知如來心。不言無心可知。明非無心矣。又心既是無。智何獨立。非唯違上二論。亦違涅槃滅無常識獲常識義。若二義雙收。未免相違。若互泯雙非。寧逃戲論。若爾。何以指南。今釋此義。先會前二宗。後消經意。今初。若後宗言唯如智者。以心即同真性。故曰唯如照用不失故曰如智。豈離心外而智別有。如是則唯如不乖於有。前宗以純如之體。故有淨心。心即是如。有之何失。是知即真之有。與即有之真。二義相成。有無無礙。後消經意者。言不可得者。以心意深玄。言不及故。寄遮顯深。言但以智知如來心者。託以心所。寄表顯深。故晉經云。但知如來智無量故知心無量。云何深玄。欲言其有。同如絕相。若言其無。幽靈不竭。欲言其有萬累斯亡。欲言其淨不斷性惡。欲言其一包含無外。欲言其異一味難分。欲言有情無殊色性。欲言無情無幽不徹。口欲辯而詞喪。心將緣而慮亡。亦猶果分不可說故。是知佛心即有即無。即事即理。即王即數。即一即多。心中非有意。亦非不有意。意中非有心。亦非不有心。王中非有數。亦非不有數。數非依於王。亦非不依王。一一皆爾。圓融無礙。則令上諸義各隨一理不爽玄宗。言寄表顯深者。既心不可以智知。且託智以稱歎。智是心所尚以十喻明玄。則所依之心玄又玄矣。故十喻之末。皆結為心之相。然佛尚不說。凡何敢思。有因緣故。輙憑教理以示玄宗。望無咎其繁而不要也。
  譬如虗空為一切物所依而虗空無所依。如來智慧亦復如是。為一切世間出世間智所依而如來智無所依。佛子。是為如來心第一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二寄喻別顯。舉十大喻以喻如來十種大智。十智體用非一非異。亦文各有三。謂喻合結。今初虗空無依為依喻。喻佛無思成事智。合中謂諸乘之智依佛智生。如十地云。此十地智。皆因佛智而有差別。離佛智外無所依學。而佛之果滿更不依他。豈不依心及依理耶。豈不向言王所無二耶。良以佛智照極。無有智外如為智所依故。智體全如。若有所依不名如智。亦猶淨名云。法隨於如無所隨故。文殊般若云。若無境界則無所依。況佛智外無法可得。以一切法即佛智故。
  復次佛子。譬如法界常出一切聲聞獨覺菩薩解脫。而法界無增減。如來智慧亦復如是。恒出一切世間出世間種種智慧。而如來智無增減。佛子。是為如來心第二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二法界湛然喻。喻佛體無增減智。即轉釋前依。依者依此出故。雖出諸智亦不減少。菩薩解脫成佛智時亦不增長。以同體均故。
  復次佛子。譬如大海。其水潛流四天下地。及八十億諸小洲中。有穿鑿者無不得水。而彼大海。不作分別我出於水。佛智海水亦復如是。流入一切眾生心中。若諸眾生觀察境界修習法門。則得智慧清淨明了。而如來智平等無二。無有分別。但隨眾生心行異故。所得智慧各各不同。佛子。是為如來心第三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三大海潛益喻。喻佛體均益生智。即雙釋前依及出生義。謂與眾生心同體故。義曰潛流。穿鑿自心得佛智時。即是見他佛智。是曰依之出生。又由同體。令外佛加持。資其念力。亦是流入。
  復次佛子。譬如大海有四寶珠。具無量德。能生海內一切珍寶。若大海中無此寶珠。乃至一寶亦不可得。何等為四。一名積集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