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自在王菩薩。不動自在王菩薩。勢力自在王菩薩。最勝自在王菩薩。寂靜音菩薩。無礙音菩薩。地震音菩薩。海震音菩薩。雲音菩薩。法光音菩薩。虗空音菩薩。說一切眾生善根音菩薩。示一切大願音菩薩。道場音菩薩。須彌光覺菩薩。虗空覺菩薩。離染覺菩薩。無礙覺菩薩。善覺菩薩。普照三世覺菩薩。廣大覺菩薩。普明覺菩薩。法界光明覺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五百人俱。此諸菩薩。皆悉成就普賢行願。境界無礙。普徧一切諸佛剎故。現身無量。親近一切諸如來故。淨眼無障見一切佛神變事故。至處無限一切如來成正覺所恒普詣故。光明無際以智慧光普照一切實法海故。說法無盡清淨辯才無邊際劫無窮盡故。等虗空界智慧所行悉清淨故。無所依止隨眾生心現色身故。除滅癡翳了眾生界無眾生故。等虗空智以大光網照法界故。
室羅筏即舍衛國。此云聞物。以此國中多出聰明博達名聞人物故。逝多即祇陀。此云戰勝。太子之名也。給孤獨。梵云須達多。此云賑濟無依。長者之名。以長者能行惠施賑濟孤貧。故得此美稱。五百菩薩此法會之伴眾。然數標五百。而下列名有一百四十一人。以名標德。各有所表。文殊乃大智。普賢乃大行。正是入法界之主故。以前有四十一位。每十人表前四十位。初十幢表十向行。次十力表十行。次十藏表十住。次十眼表十地。次天冠下一百人。表十地位十波羅蜜。然每地有十者。顯一一地中具足一切諸地功德。以彰圓融故。此諸菩薩皆是已入法界之人。故下歎德云皆悉成就普賢之妙行。各具文殊之大智故。前六明智用普周。後四明智用離障。結歎云等虗空智。以大光網照法界故。
及與五百聲聞眾俱。悉覺真諦。皆證實際。深入法性永出有海。依佛功德。離結使縛住無礙處。其心寂靜猶如虗空。於諸佛所永無疑惑。於佛智海深信趣入。
此列在會聲聞眾也。問曰此華嚴法會所說最上一乘圓融法門。獨被上根。何以列有聲聞之眾耶。況下如盲如聾。既不聞見。即非當機。又何必列此。答曰此甚深妙義最難通會。若據此經宗趣。則是佛以稱法界身雲。一時普現。一音說法異類齊解。本無權實之分。此稱本法界之大用也。若約建化門頭。則此法門獨被上上根人。二乘絕分。則所化不普。故曰唯有一門而復狹小。若欲普度三根。必須應身。故前示現八相成道。下生人間。乃特為接引三根齊成佛道之意也。然佛雖化身。乃即法報所垂之化身。而在座當機。豈博地凡夫無信闡提而能鼓揚法化耶。故須大乘菩薩示現聲聞以為輔翼。乃能節拍成令。所以靈山上首。皆大權示現。故疏於歎德中。以本跡二門釋之。又引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云。復有無量百千億菩薩現聲聞形而來會座。其名曰舍利弗等。由是觀之。靈山一會。不獨十大上首。即凡所示現者皆大權也。故特先建言此會。以為垂跡之張本。所謂垂絲千尺。意在深潭。然若逆若順。若邪若正。皆法界之大用。誠種種方便引入佛慧也。
及與無量諸世主俱。悉曾供養無量諸佛。常能利益一切眾生。為不請友。恒勤守護誓願不捨。入於世間殊勝智門。從佛教生護佛正法。起於大願不斷佛種。生如來家求一切智。
此集世主眾也。然此法會廣大無邊。而所集世主略標而已者。以初會世尊初成正覺。法界人天世主普會道場。而經初所列異生之類。有四十眾。一一具佛一德。是大會已集矣。今此九會祇園。未起初會之處。是則一會儼然。今略標者。但新集而已(上序分竟)。
時諸菩薩大德聲聞世間諸王并其眷屬咸作是念。
此下正宗初請分也。眾集本為聞法。故皆念請。然聲聞下如盲聾而此亦念請者。且此念請總標菩薩以為上首。應為請主。而聲聞在座。無論知與不知。不妨同舉。今在本門亦當同請。
如來境界。如來智行。如來加持。如來力。如來無畏。如來三昧。如來所住。如來自在。如來身。如來智。
此下列念所請也。請文有六十句。初十句後二十句。乃所請之法。中三十句但是請儀。其所請法多同初會四十句問。皆果海中之德。前初會所請者。通一部始終以答。乃已成之果德。今所問意雖同而意在本會之所證者。乃當成之果德。即由前智行為能證。此果為所證故。今初念德中十句。正念果法。然此果法前出現及不思議法品已答初問。俱一一答明。疏引對辨。智者詳之。
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無能通達。無能趣入。無能信解。無能了知。無能忍受。無能觀察。無能揀擇。無能開示。無能宣明。無有能令眾生解了。
此十句明所請之法玄妙難思。人天莫測。非思量分別之境。故非聞思修三慧之所知。亦非四無礙辨所能宣說。極言妙出言思也。
唯除如來加被之力。佛神通力。佛威德力。佛本願力。及其宿世善根之力。諸善知識攝受之力。深淨信力。大明解力。趣向菩提清淨心力。求一切智廣大願力。
此十句所念果法微妙難思。緣會可了。意在仰仗佛力為緣。容有可入之機。故前一一法門。皆云承佛神力。
唯願世尊。隨順我等及諸眾生種種欲。種種解。種種智。種種語。種種自在。種種住地。種種根清淨。種種意方便。種種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