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心。福田等一由願異故。目能將身如願導行故。賢首即迴向心。以歸一道即迴向真如。一身一智即是佛果。文云如本趣菩提所有迴向心等。以是圓融十法各兼多義。疏有詳釋。恐繁不錄。上列十甚深。即經文如次。
爾時此娑婆世界中一切眾生。所有法差別業差別世間差別身差別根差別受生差別持戒果差別犯戒果差別國土果差別。以佛神力悉皆明現。如是東方百千億那由他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盡法界虗空界一切世界中。所有眾生法差別乃至國土果差別。悉以佛神力故分明顯現。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此現事結通。於中先現事。後結通。今初。因何而現。上來十首法光開曉眾生身心故。佛力暫現。示相而答。令其目驗而欣厭故。
補義曰。諦觀經文結通云。此娑婆世界中一切眾生所有法差別等。乃至以佛神力悉皆明現。又云不可說盡法界虗空界一切世界中所有差別。悉以佛神力分明顯現。此則是上佛光所照世界海中之世界。諸世界中所有差別之眾生。及種種差別之事相。皆因佛光所照。一一明見。故今九首菩薩。即光中所見之差別因果事相。故各舉所見以問文殊者。乃即問差別之因也。文殊問九首佛境界者。乃即明差別中之果也。意謂法界內因眾生有種種差別。故須修行者有種種差別之行。以明對治。對治行終。各於差別中證佛境界為差別果。是故發解之初。先要明此差別之相。一一解了。以成理觀。故此一品以為信首。有深旨也。若但就此一問便了。又何關於通途大旨耶。經文長遠。學者幸明記此。幸勿迷宗。
菩薩問明品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十三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十四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淨行品第十一
此品來意者。夫欲階妙位必資勝行。有解無行虗費多聞故。故前品明解。此品辨行。又前明入理觀行。今辨隨事所行。又前行此願。並義次第。故次來也。釋名者。謂三業隨事歷緣名為所行。巧願防非離過成德。名為清淨。又悲智雙行名為所行。行越凡小。故稱清淨。以二乘無漏不能兼利。非真淨故。得斯意者。舉足下足盡文殊心。見聞覺知皆普賢行。文殊心故心無濁亂。普賢行故是佛往脩。諸佛菩薩同所行也。所行即淨持業釋也。三宗趣者。以隨事巧願防心不散。增長菩薩悲智大行為宗。成就普賢實德為趣。經文就所歷事中。始自出家。終於臥覺。皆事行也。觸境不迷。善達事理智行也。雙達事理即事理無礙行也。以願導智不滯自利。大悲行也。上二不二悲智無礙行也。遇違順境心不馳散止行也。智不沉沒觀行也。即止觀雙運行也。又對於事境善了邪正當願眾生。皆假觀也。知身空寂心無染著空觀也。見理如實中觀也。或先空後假。或先假後空。或一或二。或一念頓具。斯為妙達三諦觀之行也。又所造成行皆施眾生。不起二乘之心。安忍強軟兩境。或增善品心不異緣。妙達性空善巧迴轉。皆願利物。同趣菩提。二乘天魔所不能動。善知藥病決斷無差。即十度齊修之行也。又皆願利生皆成佛德。見惡必令其斷。見善必令其具。即四弘誓願之行也。故智首總標諸德以求其因。文殊令善用心頓獲眾果。若但言願豈不惑哉。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
此下先標智首問。舉德徵因。後文殊答。標德顯因。今初。此二菩薩問答者。歷事巧願。必智為導故事近旨遠。唯妙德故。文殊則般若觀空。智首則漚和涉有。涉事不迷於理故雖願而無取。觀空不遺於事。故雖寂而不證。是為權實雙游假茲問答。
下正陳所問中。有二十云何。總十一段。段各十句。成一百一十種德。第一段明三業離過德。二得堪傳法器。三成就眾慧。四具道因緣。五於法善巧。六修涅槃因。七滿菩薩行。八得十力智。九十王敬護。十能為饒益。十一超勝尊貴。皆言因何得者。為修何行而得之耶。
佛子。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毀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壞身語意業。云何得不退轉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動身語意業。云何得殊勝身語意業。云何得清淨身語意業。云何得無染身語意業。云何得智為先導身語意業。
此正陳所問。分二。初一段十句總問其果。後十別明。今初。得此十種三業成下十果。由無過三業故超勝尊貴。由不恚害故常為饒益。由無餘惑不可譏毀故十王敬護。由惡緣不可壞故得佛十力。由修行不退轉故滿菩薩行。由遠離諸相故如如不動。成涅槃因。由德行殊勝故於法善巧。由體清淨如虗空故成具道緣。由涉境無染故得堪傳法器。由智先導故成就眾慧。又由後十。能成此十。故名為果。亦通於因。
云何得生處具足。種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無畏具足。覺悟具足。
此下後十段別明五果。謂初一異熟果。次四士用果。次二離繫果。次一增上果。後二等流果。今初十句。即修道之器。以菩薩起修行時要具此十方成二利之行。言異熟果者。謂先因後果必異時而熟。異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