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故又南為明為虗南為離離中虗八卦中離法心心虗無故則明還依世俗八卦表之餘方雖無八卦之名其方法是一法也故雖然理如是有理即有事故還須有國眾所歸依若有別住南方自他彼此猶隔此乃猶順三乘分引權根而生信解還就佛乘故為三乘餘執勢分難摧且有一分迴心自他之情未絕頓印法界之體不同華嚴自他相徹一一微塵之內住因陀羅網之門是故今言所居國土別九六千之眾發心別者如法華經云龍女成佛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舉眾皆遙見龍女成佛普為時會人天說法心大歡喜悉遙敬禮又下文娑婆世界三千眾生住不退地三千眾生發菩提心而得受記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眾會默然信受雖智積菩薩反舍利弗而為智士寄在迷流為利啟蒙故遣教行益濟凡學令成軌躅既娑婆之眾皆遙敬禮六千發意彼此未亡但順三乘權學有為菩提未得普門法界本覺菩提自他同體以此義故故有遙敬禮華嚴經即不然即以普門法界普見法門如來藏身三昧之境因陀羅網莊嚴法門世界海漩重重妙智一時同得為一證一切證一斷一切斷故即自身之內有十身諸佛剎海莊嚴佛身之內即自身之境重重隱現十方世界法爾如斯猶如眾流歸於大海雖未入海潤性無差若入大海皆同鹹味一切眾生亦復如是迷之與悟雖然有殊本來佛海元本不異云何法華經中娑婆之眾有遙敬禮以此事儀法則與華嚴全別只如法界品內六千之眾剎那十眼逾明五百小童一生十身咸證餘眾皆爾善財南詢諸友佛果文殊慈氏已圓復入普賢之身海漩漩門總備理事齊亘無法不彰法界既處塵中何得有遙敬禮是故今言六千之眾發心別十授聲聞遠記別者為法華之中龍女雖復頓印法界無時之門全彰佛果三乘權學雖有信順之心餘風未珍未能頓證遠劫方登故受遠記不同華嚴迷即處凡悟即是佛設有餘習以佛知見而用治之無佛知見但成折伏不得入佛駛水之流還經遠劫方能入也為三乘之初心信根下劣故不能離縛籠繫煩多樂著生死雖求出世根器下劣滯住退還如來於是以生老病死無常不淨剎那滅壞念念不住如是等觀使令觀之令生厭離捨厭心成心居淨穢如來於化教之中為此根故雖復勸修悲智以求佛果仍推淨土在於餘方為彼三乘見分未亡見此娑婆恒常是穢說因說果破彼疑心暫化令淨却攝神力還當見穢三乘教印自有明文則因斯無常觀智習性難迴龍女雖頓示佛乘雖信未能即證以是義故法華會內所受記別皆蒙遠劫法華漸引來歸華嚴當時直授發心即佛故以此義故行相不同其此一部之經同門有二一乘如來乘直至道場如來乘者即一乘也如華嚴經賢首品云一切世間羣生類尠有欲求聲聞乘求緣覺者轉復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猶為易能信此法甚為難又經云若有諸眾生其心饜沒者為說聲聞道令離於眾苦若復有眾生其心少明利為說因緣法令得辟支佛若復有眾生樂學慈悲心廣饒益眾生為說菩薩道若復有眾生決定樂大事轉無盡佛法為說一乘道此乃華嚴經中分四乘義也如法華經中門前三駕且示權門露地白牛方明正教佛乘唯有一無二亦無三二三門外之權宗方明露地之實教四乘契會二教共同施設化儀各有差殊又法華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准此一文似立三乘論其契會還成四法唯此一事實者即佛乘事實餘二者即菩薩大乘通緣覺聲聞是餘二為緣覺聲聞厭苦相似故足為龜鏡可以明鑑二龍女一剎那之際印三世性又從凡夫即聖不移毫分此乃與善財童子解行入道法門略同善財一生成佛者不離剎那際證三世性古今總齊還與龍女一剎那際轉身具行成佛一時總畢皆稱本法法如是故立時劫者眾生情塵也善財證此名為一生為三世時劫既盡更有何生故名為一生諸餘施設十種不同前已論訖龍女轉身善財不變為轉無所轉有異故。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第一
音切
滂
(普郎切)。
徹
(丑列切)。
匪
(非尾切)。
虧
(去危切)。
鶖
(秋音)。
穿
(尺絹切)。
縫
(逢音)。
綴
(陟衛切)。
諳
(烏含切)。
猷
(由音)。
遷
(千音)。
狹
(侯夾切)。
繫
(古詣切)。
互
(于音)。
暎
(於敬切)。
麾
(許為切)。
瀑
(蒲木切)。
疇
(直由切)。
峻
(私閏切)。
飾
(舒弋切)。
擎
(巨京切)。
劑
(抂細切)。
閦
(初六切)。
輸
(式朱切)。
瞿
(其俱切)。
逾
(羊朱切)。
宍
(肉音)。
裂
(列音)。
撤
(直列切)。
庵
(諳音)。
摧
(昨回切)。
躅
(直錄切)。
漩
(似專切)。
鹹
(咸音)。
殄
(徒典切)。
駛
(使音)。
尠
(息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