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用圓滿因果一性以是義故還說如來一身一心一智慧法門明契果會因始末無二總以一為根本故問曰何故頌初云文殊法常爾答曰為文殊是諸佛之慧不動智是體文殊是用以將此一切諸佛一切眾生根本智之體用門與一切信心者作因果體用故使依本故迄至究竟果滿與因不異無二性故方名初發心畢竟心二種不別明此十信心難發難信難入聞之者皆云我是凡夫何猶可得是佛故說少分信者即贊神通道力是故當知且須如是正信方始以正信正見法力加行如法進修分分無明薄解脫智慧明依自得法淺深漸當神通德用隨自己得信猶未得何索神通說言漸漸者不移一時一法性一智慧無依住無所得中漸漸故以十玄六相義圓之法性理中無有漸頓但為無始無明慣習習熟卒令契理純熟難故而有漸漸其漸漸者畢竟無始終延促長短等量故名為漸漸。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第二十八
音切
逸
(弋質切)。
覩
(當古切)。
湍
(他喘切)。
奔
(博昆切)。
機
(飢音)。
衢
(仇于切)。
[穀-禾+卵]
(苦角切)。
濤
(徒刀切)。
滴
(都力切)。
曀
(於計切)。
揭
(九謁切)。
療
(力照切)。
藍
(落咸切)。
闇
(暗音)。
髮
(發音)。
樵
(昨焦切)。
濕
(詩入切)。
鑽
(作丸切)。
燧
(徐醉切)。
孩
(戶來切)。
稚
(直利切)。
閉
(博計切)。
射
(神夜切)。
箭
(作殿切)。
騰
(徒登切)。
躡
(尼業切)。
嫉
(疾音)。
瞋
(昌真切)。
忿
(撫吻切)。
渴
(苦葛切)。
饍
(善音)。
餓
(五箇切)。
餒
(奴罪切)。
聾
(盧紅切)。
慼
(倉亦切)。
舡
(火江切)。
讚
(作斡切)。
基
(居之切)。
堵
(當古切)。
礙
(艾音)。
戴
(帶音)。
咎
(臼音)。
毀
(許委切)。
緇
(側其切)。
茹
(人恕切)。
甜
(徒兼切)。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第二十九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經
唐太原方山長者李通玄造論
唐福州開元寺沙門志寧釐經合論
菩薩問明品第十之餘
【經】爾時諸菩薩謂文殊師利菩薩言佛子我等所解各自說已唯願仁者以妙辯才演暢如來所有境界何等是佛境界何等是佛境界因何等是佛境界度何等是佛境界入何等是佛境界智何等是佛境界法何等是佛境界說何等是佛境界知何等是佛境界證何等是佛境界現何等是佛境界廣時文殊師利菩薩以頌答曰。
如來深境界 其量等虗空 一切眾生入 而實無所入 如來深境界 所有勝妙因 億劫常宣說 亦復不能盡 隨其心智慧 誘進咸令益 如是度眾生 諸佛之境界 世間諸國土 一切皆隨入 智身無有色 非彼所能見 諸佛智自在 三世無所礙 如是慧境界 平等如虗空 法界眾生界 究竟無差別 一切悉了知 此是如來境 一切世界中 所有諸音聲 佛智皆隨了 亦無有分別 非識所能識 亦非心境界 其性本清淨 開示諸羣生 非業非煩惱 無物無住處 無照無所行 平等行世間 一切眾生心 普在三世中 如來於一念 一切悉明達
【論】第十爾時已下明諸菩薩共問文殊師利十一種佛境界已下十行頌是文殊師利答於中三門如前一科頌意此十行頌一行一頌其頌文答前所問頌文自具不煩更釋二釋菩薩名者名文殊師利此云妙德以妙慧善揀正邪自在故云妙德此是東方卯位也明卯主東方震卦震為靁動啟蟄發生之始明此妙慧是震動發生信心之始是故亦云妙生菩薩為明一切諸佛從此慧生十信解故乃至滿足菩提一切願行海故世界名金色者明因舉果體白淨無染法故又明金胎二月表十信為聖胎故一切處金色世界一切處文殊師利明無性淨慧徧故佛號不動智為無明本空無體可動名不動智故但有應境知法應器知根如響應聲無有處所形體可得名之為智無可取捨故名為不動三配當位因果者妙慧為因不動智為果亦互為因果若以妙慧善揀擇法顯智故即以妙慧為因不動智為果若以慧由智起即不動智為因妙慧文殊以為果故或智之與慧總因總果明體用一真無二法故亦智之與慧總非因非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