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與一切如來等 此方便力不可盡 是故福報無盡極 發起無上菩提心 一切世間無所依 普至十方諸世界 而於一切無所礙 一切如來出世間 為欲啟導眾生心 如其心性而觀察 畢竟推求不可得 一切諸法無有餘 悉入於如無體性 以是淨眼而迴向 開彼世間生死獄 雖令諸有悉清淨 亦不分別於諸有 知諸有性無所有 而令歡喜意清淨 於一佛土無所依 一切佛土悉如是 亦不染著有為法 知彼法性無依處 以是修成一切智 以是無上智莊嚴 以是諸佛皆歡喜 是為菩薩迴向業 菩薩專心念諸佛 無上智慧巧方便 如佛一切無所依 願我修成此功德 專心救護於一切 令其遠離眾惡業 如是饒益諸羣生 繫念思惟未曾捨 住於智地守護法 不以餘乘取涅槃 唯願得佛無上道 菩薩如是善迴向 不取眾生所言說 一切有為虗妄事 雖復不依言語道 亦復不著無言說 十方所有諸如來 了達諸法無有餘 雖知一切皆空寂 而不於空起心念 以一莊嚴嚴一切 亦不於法生分別 如是開悟諸羣生 一切無性無所觀
【論】已上頌有五十行兩行一頌皆頌當位之中迴向所行之行如文自具不煩更釋如文行之第二隨文解義者云何為不壞迴向雖隨生死海不壞法身雖隨分別而不壞無作雖隨諸見而不壞法眼雖隨諸行而不壞菩提心雖教化成熟眾生皆至佛果不壞身心無依住門雖隨一切眾生知根同事而不壞戒體恒自白淨是故名為不壞迴向又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無成壞體此迴向體如經云如實法印印諸業門得法無生住佛所住觀無生性印諸境界諸佛護念發心迴向與諸法性相應迴向入無作法成就所作方便迴向此是不壞迴向之大體也智不壞生死不壞大願不壞大悲不壞皆如實故如十住位以離染大悲為戒體即以海門國海雲比丘為所表十行位中即以工巧笇術以為戒體即以釋天童子於河渚中笇印法以為所表為明行為河流歸海故十迴向中以處俗大悲為戒體即以海師自在為所表。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第四十三
音切
羼
(初限切)。
沮
(在預切)。
狠
(乎墾切)。
頑
(五還切)。
盲
(莫耕切)。
瞽
(古音)。
巖
(五咸切)。
邃
(雖遂切)。
霧
(亡遇切)。
憋
(并列切)。
冑
(直救切)。
玷
(丁念切)。
籠
(力紅切)。
檻
(戶減切)。
荷
(乎箇切)。
負
(婦音)。
溺
(奴的切)。
淤
(於句切)。
壑
(許各切)。
贖
(似玉切)。
鬥
(都豆切)。
躭
(丁含切)。
恚
(於避切)。
截
(才結切)。
罥
(古兗切)。
索
(所各切)。
祇
(支音)。
鬘
(莫還切)。
錯
(七各切)。
鈴
(力丁切)。
璫
(當音)。
蔭
(於禁切)。
闥
(他達切)。
巍
(語韋切)。
觸
(樞玉切)。
扶
(防無切)。
軒
(許言切)。
渚
(之與切)。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第四十四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經
唐太原方山長者李通玄造論
唐福州開元寺沙門志寧釐經合論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三
【論】第三等一切佛迴向以忍波羅蜜為體餘九為伴表法中以善財童子所見可樂城東大莊嚴幢無憂林中無上勝長者是也為城名可樂依主所行之行立其名故為明得法成忍人見可樂住城東者為明忍為覺行之首為表東方角亢氐房之位主眾善之首房為青龍主吉慶位故以東方為陽為生萬物之首明忍為萬行之首生眾福故故居城東也大莊嚴幢者忍隨違境不動也是幢義無憂林者明忍成行滿如林廣蔭也號無上勝者眾行之中不勝忍也眾行之中無忍不成行故餘廣如經說二義如前第一長科當段經意者從此一段經中約科為十段。
【經】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等一切佛迴向佛子此菩薩摩訶薩隨順修學去來現在諸佛世尊迴向之道如是修學迴向道時見一切色乃至觸法若美若惡不生愛憎心得自在無諸過失廣大清淨歡喜悅樂離諸憂惱心意柔耎諸根清涼。
【論】一佛子云何菩薩摩訶薩等一切佛迴向已下至諸根清涼有五行半經明學佛迴向心得自在清涼分。
【經】佛子菩薩摩訶薩獲得如是安樂之時復更發心迴向諸佛作如是念願以我今所種善根令諸佛樂轉更增勝所謂不可思議佛所住樂無有等比佛三昧樂不可限量大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