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有五行經明有三段斷滅生起十二有支之緣一明無明緣行是生起緣無無明諸行亦無餘亦如之二無明緣行者是繫縛義是生起義無明滅行滅者繫縛滅是斷煩惱義是解脫故為大智慧相應故三無明緣行者是隨順無所有觀是生起觀行力隨緣觀十二緣自體無所有故無明滅行滅者以觀十二有支無體故餘亦如是通總相十二緣但無明無即十二緣無故第十此一段有四行半經明以十種逆順觀十二有支緣起相續皆一心所攝但以自業苦樂不同而有差別不離十二有支但如前道斷者所謂心境無明此三無者餘皆自無若不斷者三苦聚集即行苦苦苦壞苦聚也言其斷者以無無明即成不苦之妙用理智故已上是長科第三段中十種逆順觀十二有支分。
【經】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十種相觀諸緣起知無我無人無壽命自性空無作者無受者即得空解脫門現在前觀諸有支皆自性滅畢竟解脫無有少法相生即時得無相解脫門現在前如是入空無相已無有願求唯除大悲為首教化眾生即時得無願解脫門現在前菩薩如是修三解脫門離彼我想離作者受者想離有無想。
【論】第四佛子已下至離有無想有七行半經明觀達十二緣生無體得空解脫分長科此段明作前十種逆順觀十二有支已達諸緣起性自無生便得三解脫門現前三解脫門者一觀十二緣自性空無作皆自性滅畢竟解脫得空解脫門二無有少法可得即得無相解脫門三得前空及無相二門更無餘願求唯有大悲教化一切眾生皆令畢竟解脫得無願解脫門餘如文自具。
【經】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大悲轉增精勤修習為未滿菩提分法令圓滿故作是念一切有為有和合則轉無和合則不轉緣集則轉緣不集則不轉我如是知有為法多諸過患當斷此和合因緣然為成就眾生故亦不畢竟滅於諸行佛子菩薩如是觀察有為多諸過惡無有自性不生不滅而恒起大悲不捨眾生即得般若波羅蜜現前名無障礙智光明成就如是智光明已雖修習菩提分因緣而不住有為中雖觀有為法自性寂滅亦不住寂滅中以菩提分法未圓滿故。
【論】第五佛子已下至圓滿故有十行半經明此位菩薩得三空解脫觀十二緣大悲轉增精勤修習分於此段中復分為二一佛子此菩薩已下至亦不畢竟滅於諸行有五行半經明觀一切有為皆是無常甚可厭患為成就眾生亦不永滅諸行分二佛子菩薩如是已下至未圓滿故有五行半經明菩薩觀有為法多諸過惡無有自性而恒起大悲得般若波羅蜜分如經云為未得菩提分法者明此六地已得空無相無作出世菩提未得入俗大悲圓滿隨普賢行海自在菩提復作是念一切有為有和合則轉者明迷情緣即諸法無常轉變情亡稱理即一切諸法性自無生此明心生即法生也已下准知如緣集則轉不集則不轉者若無明緣行則轉若無明滅即行隨智起則起唯法起非無常遷變故已下准知有為法多諸過患者有情識所為皆生老病死苦痛患若以智悲所行皆普賢行也已下准知即得般若波羅蜜現前者已超聞思修慧此一乘智慧是佛智慧是究竟無作普光明智慧也此稱智徧周應根利物不為而用不作而應自餘如經自具以菩提分法未圓滿故者言正覺菩提初心成隨行菩提十一地始滿。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第六十
音切
璽
(斯爾切)。
癲
(丁年切)。
痟
(消音)。
魅
(莫備切)。
蠱
(古音)。
湑
(相余切)。
愈
(以主切)。
溉
(古代切)。
芽
(五加切)。
胷
(許恭切)。
悶
(莫困切)。
涕
(他禮切)。
泗
(先利切)。
澀
(色立切)。
擾
(如少切)。
寐
(莫閉即)咨(即斯切)。
嗟
(子邪切)。
蘆
(落胡切)。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第六十一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經
唐太原方山長者李通玄造論
唐福州開元寺沙門志寧釐經合論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九
【經】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得入空三昧自性空三昧第一義空三昧第一空三昧大空三昧合空三昧起空三昧如實不分別空三昧不捨離空三昧離不離空三昧此菩薩得如是十空三昧門為首百千空三昧皆悉現前如是十無相十無願三昧門為首百千無相無願三昧門皆悉現前。
【論】第六佛子已下至皆悉現前有六行半經明此現前地得十空無相無願三昧分自性空三昧者不由修作任理無功而自現故三者正也昧者定也此云正定何故以三為正凡為作法以三度為正昧者情識不現名之為昧正智現前名之為三又三者正也何以故以三為陽故正也如十一月一陽生十二月二陽生正月三陽生為正月以寅為木為日日為火也以火生於寅又以日為智以十二月正月為艮分艮為山為止為門闕為小男為童蒙是故聖者取之為法表正月三陽已生以從艮止而生火也明從定為止發起無作正智慧明是入道啟蒙之門闕故艮為童蒙以明童蒙心止能啟大智慧日光明故云三者正也昧者定也以五蘊冥昧即正智便現又一止是正字以一心此其道正故故止之一處無事不辦第一義空三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