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說小乘純有教者。為諸凡夫繫著世法以為實有。隨於色塵。作諸不善。以不善故墮於苦趣。還將有法轡勒彼心。以戒防護制諸不善。故名純有教。於小乘中。還說無表性戒等。通其大體。但隨根性。用事不同。如菩薩戒亦爾。經云。若人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亦以性戒論之。又云。如是千百億。各接微塵眾。俱來至我所者。所謂初以化身化報引接。後以令歸法身實報。若上根者。法身事理一時為依本故。
第二時說般若破有明空教者。既設小乘實有。令成軌範。制共身語意得住善法。即說生空等觀。方說法空教。破彼繫著。漸向法身。
第三時說解深密經。為和會空有教者。為於前空有二教和會。令邊見者不滯空有二門。為不空不有教。為二乘人滅識證寂住寂無知。為迴彼故。寄說第九阿陀那識為純淨識。五六七八等識。常依彼九識以為依止。凡愚不了。妄執為我。如水瀑流不離水體。諸波浪等以水為依。五六七八識。常以淨識為依故。漸迴二乘之心達識成智。何故安立九識為淨識者。為二乘人久於生死業種六七八識有怖畏故。恐彼難信。方便於生死種外。別立淨識。漸漸引之。意欲使令留惑不滅。使令悲智漸漸得生。深密經云。如是菩薩。雖由法位。以智為依止。漸令空見達識成智。
第四時說楞伽經。云說假即真教者。如楞伽經。直為大乘根。頓說第八業種之識。名為如來藏識。又云。得相者曰識。不得相曰智。起信論亦同此說。此教雖說無明業種成智。猶希出俗未現同纏也。
第五時說維摩經。明即俗恒真教者。為維摩經中。不以聲聞二乘。及三乘菩薩為知法者故。是以十大弟子杜口於毗耶。彌勒光嚴息芳言於法席。此經破前四種教中菩薩聲聞染淨未融常欣出俗。即以淨名身居俗士。明即俗常真。壞彼淨相常懷染淨。故說有身為如來種。無明有愛為種等。使令三乘之眾。淨相心亡。出俗入纏。平等無礙。方明實德也。
第六時說法華經。引權歸實教者。為羅漢隨空會寂。緣覺會十二緣生法。皆無體性。以明六根識及名色心境三事自性無生。如是二人。皆心識滅。三界業滅。智慈不生。又為析法明空。以空破惑。樂生淨土。及留惑潤生菩薩。並不了一切眾生無明諸惑。皆從一切如來根本性清淨普光明無中邊智之所生。皆有淨土穢土自佛他佛欣厭等諸邪見。不稱真理。引此三根。令歸本智故。即以妙法蓮華。令知無明生死性。本唯智體性自無染。但迷悟不同。無有二性。以蓮華像之。引彼三根令歸本故。是故法華經明世間相常住。
第七說涅槃經時。令諸三乘捨權向實教者。此經中。明一切有情皆有佛性如佛無異。但為無明覆故不見。涅槃經是三乘中捨權就實相。法華即是捨權就實智。二部經俱是三乘中第六時教。但為化相門中說時前後。故分涅槃為第七時教。然其智境。無有次第古今時也。
第八說華嚴經時。於剎那際。通攝三世及十世圓融教者。如經說云。入剎那際三昧。降神受生。八相成道。入涅槃總不移時。為依本性理智。本無時故。非權依本也。故名為入。非是本法性中而有出入三昧。以化儀軌則。施方便言。是故。諸明人莫隨其言。言佛世尊一人入剎那際三昧。此經教門。無始無終。是佛實報果德。性相圓周。若求其頭尾長短。始終路絕。出此法外。別生情量。總是權門。非究竟說。如此法門。佛不出世。亦無涅槃。諸性一性。諸智一智。諸相一相。諸行一行。三世一念。一念三世。乃至十世。如是等法無始無終。名為常轉法輪。如圓珠無方。如明鏡頓照。如虗空無隔。如響無依。如影不礙。如化人所生。若人了得此法門者。佛智自然智無師智之所現前。為此法無出沒故。還以自然無出沒智而自能得之。非情計思量之所能得也。一切權教法門。總在其中一時而說。為諸權教不出法界。無三世故。各依自見無量差殊。
第九共不共教者。為說諸大乘經。人天三乘同聞。得益各別。經云菩薩在一小眾生身中。成等正覺。轉法輪。度無量眾生。其此小眾生不知不覺。此乃常與眾生共。及以大小乘共在佛海中。身之與心本無差別。然見佛不見佛。聞法不聞法。解脫知見大小。及苦樂各各不同。是故。名為共不共教。又經云。入剎那際三昧。示現從兜率天降神母胎出現轉法輪入涅槃。此乃於無時之中。諸眾生等。自得時分。見初中後。於一音法內。自得天人小乘大乘佛乘。自得道果。各各不同。見佛住劫壽命長短。各自差別。而實如來性無造作無生無滅。然以無作法性無垢白淨之智。自體清淨。能稱彼念。令無失時。如是與佛。共法共智共時共身共心共乘。以知見解脫。各各不共。故言共不共教。亦如五百聲聞。共在華嚴會。而如聾如盲。是其事也。
第十不共共教者。如華嚴經中。十方雲集諸來菩薩。及佛國土。所從來方不同各別。所共同聲說法。總同聞法。獲益能同能別。又於會中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各各差殊。同得毗盧遮那果德法門。具同具別自在。
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簡要卷之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簡要卷之二
唐滄州長者李通玄合論
明溫陵長者李 贄簡要
明吳興後學董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