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署]閱正
○第三明教義差別
夫三界大雄。應真寂寞。身心性相都無所為。然以性起大悲。稱法同體。從無作智。隨緣教生。一雨普滋。任生各異。或名同而義別。(即漸教十地圓教十地等)或言別而義同。(十方世界法門皆是四諦法門)或理事兩乘。或體用相徹。或初或漸。或頓或圓。法不自施依根教立。根羸則法劣。器廣則道圓。稱物所宜。大小隨見。或樂門前之駕。廢遊露地之乘。且約最上之徒及漸漸之眾。麤陳十法。使始學之流不以滯權而妨實也。
一佛日出興教主別。此教即以毗盧遮那為教主。梵云毗者種種。盧遮那云光明徧照。又毗之云徧。以大智種種光明照諸眾生根機。此即以法身悲智為名。不同權教以姓為號。牟尼者。此云寂默。但且讚法體無說。不言智悲。
二光明表法現相別。除如來十身相海品中九十七種相中所放光明。亦除夜摩天等所放光明。但且直論表法光明。始終有十。一一皆表因果次第。不同餘教化佛放光。或放多光。或放一光。或全身悉放而無次。或放果光而無因。或放因光而無果。如法華經。直放眉間毫相果光。而無足輪下信位因光。如大品經中。佛放足輪下光直從下向上放光。以成漸次從凡向聖。多劫積修行滿之後。方成果德。不同此經放光。從果成因。以因成果。因果一體。不壞進修也。
第一先放齒間十種光明。莊嚴法界一切道場為初登正覺。十方告眾。使令咸集。此為莊嚴告眾雲集光。
第二放眉間果光。入足輪中。以果成因。起信之首。
第三還從足輪下放出所入果光。用照金色世界不動智佛。以彼眉間果光入足輪中。即是以果成因。還以足輪下所入之果光。復出照金色世界不動智佛。即是用因成果。因果頓示。用成初信之門。即以智首等十首菩薩。用成信位。
第四又說十住品時。昇須彌頂上。如來於足指端放光。以明發足之始。見道之初。以三昧力。住法之頂。從前信位。入真實證。故十住位菩薩。皆名為慧。
第五如來昇夜摩天上。放足趺上光。以明用成行位。此天離地際。故說十行。表依空起行用也。明先證法身根本智慧。始行萬行。
第六昇兜率天宮品中。如來膝上放光。說十迴向。表此天處欲界之中。理事無礙。故名迴向。初發心住時。理事無礙。非獨此處方有迴向。但以次第名言法須安立。然實體中。一一位中皆具足也。膝者明屈伸迴旋自在。故說迴向義也。表真俗自在故。生死涅槃自在成智悲故也。
第七他化自在天中。放眉間毫相果德光明。為十地菩薩因果位終。還像此天。依他起化無自心化故。表十地菩薩但為眾生所須教化。自無業化。又於欲界之際。即無欲故。還同四禪及出三界法門。異彼小乘。修生涅槃。出三界惑故。又異權教菩薩。於第四禪中。成十地故。又從兜率天超過化樂天至他化自在天者。表十地位法徧法界故。不須次第。上界四禪亦在其會。不來而到。不動而見。上下諸天皆處其中。十方世界悉在毛孔。但以表法階降如是。實無上下彼此往來。十一地普賢佛華三昧會。在第三禪天說。來文未足。
第八如來普光明殿。說如來出現品。放眉間毫光灌文殊頂。明前他化天上十地果終。第三禪中等覺位畢。設法已成陳施本教。後方出現。若未說法門。何名出現耶。又世主妙嚴品中。始成正覺出現。後出現品中。自己稱法所見出現。明從初始終。於佛法界體上。安諸地位次第之門於始於終。長明出現。本來一際。無前無後。放光灌文殊之頂。以果光灌果法。以文殊是佛法身根本智。欲令文殊普賢菩薩共相問答。文殊菩薩知而故問。經云。誰為佛長子。我今當問誰。於是如來。放口中光。灌普賢口。
第九如來口中放光灌普賢口。口中光者。是佛教光。欲令普賢以差別智說佛出現果德法門。文殊因佛放光。始知問法之處。夫聖智本自相知。今以佛法印成。用成後則。此乃九度放光。以成一部經之始終法則。結會已前五位因果體用之門。此之三人始終不相離故。以明如來是文殊普賢二人之果。
第十復於給園之內。更放眉間毫相果光明。已上五位因果已成。還將果法。用利眾生。故入法界品中。令人天凡夫。六千比丘。五百優婆塞。五百優婆夷。五百童男女等。皆令於此法門得道成佛。從此已上。十度放光。表德圓滿。具足其十。不同化佛所放光明。說一部經時。或一度放光。或即全身。未曾有如此經中圓周始終。一一成備。德具其十也。但言說十。備德無盡。十為圓數故也。
三問答所詮主伴別。說此一部經之問答。總相具德有三。一佛二文殊三普賢。佛表果德無言。不可說。不可修。不可得。不可證。文殊成讚法身本智。普賢成其差別智之行德。一切諸佛。皆依此二尊者以為師範。而能成就大菩提之極果。或說普賢為長子。或說文殊為小男。為最初證法身本智佛性。為初生諸佛聖性智慧家故。為啟蒙發明之首。故為小男。主東北方。為艮卦。艮為小男。又為山為石。在丑寅兩間。表平旦創明。暗相已無。日光未著。像啟蒙之首。故指文殊師利在東北方清涼山也。且取此閻浮之洲境位。託法在於世間。使令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