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礙也。光從世尊兩足輪下初照十方各一世界。其光次第如廣乃至第十廣照十方各百億世界盡法界虗空界。十方一一世界各有一大菩薩與十佛剎塵菩薩俱來詣佛所。其大菩薩謂文殊等。所從來國謂金色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等。一切處文殊隨光十度加廣。而十度說頌嘆佛德者。足下光是初會眉間還入足下之光。表所信初行之因。全是中道之果。其光次第廣照盡虗空界。是令後學解了自心廣大境界無礙無盡。一一以心光觀徧。復觀能觀之心亦無內外。然後以無作方便定印之。入十住初心。生如來智家。以能開廓智境自信自心智身行身徧周無盡。故云一切處金色世界一切處不動智佛一切處文殊也。
○菩薩問明品第十
問明者。前品既開廣大信解。於是文殊等十菩薩以各名下之法互相扣問。各以自行之法說頌而答。令諸學士除疑發行也。十菩薩發明十信之行者。文殊首問心性是一。何報差殊。覺首答以迷真作業。全業是真。知真而業謝。是信位之首覺也。二問業體既真何藉種種隨時之化。財首答以業境本虗。隨化亦假。如是惠施。是法財也。三問平等法界。何以妍[娟-月+虫]苦樂不同寶首答以受因行異。來悉無從。知受性離。是尊貴法也。四問法唯一味。何以說無量法門。德首答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入是法門。德之首也。五問同於佛福田中。所種福果。何以不齊。目首答以福果由心輕重。如水因器方圓。知此者是智因也。六問法應均益。學者何以不俱解脫。勤首答以脩行懈怠。如少火濕薪。不能然也。七問受佛正法。何以隨貪瞋癡。法首答以多聞而不脩行。如說食終不飽也。八問智為上首。何故復讚施戒諸度。智首答以隨宜說法。如隨病立方。是智業也。九問諸佛一道。何以國土壽命等有諸不同。賢首答以眾生心行不同。自見差別。非佛有異也。十者諸菩薩共問佛諸境界。而文殊答以佛境界如虗空。非識可識。亦非心境界也。此以佛之知見示令悟入。以文殊妙慧不動智佛。是凡聖等共有之佛也。
○淨行品第十一
淨行者。前明信解。此遂頓翻貪瞋癡諸見無明。成其大願。長養大悲。一切見聞覺知皆悉清淨。皆成法界智行。故智首問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等一百十問。而文殊舉百四十願答之也。百四十者。信位通後五位隨位修道上煩惱。位各二十。有百二十。根本十無明皆因身邊二見。則有二十。故以百四十願。一時總防。不令障道。此之大願雖有為心念。然十住之後萬行之海。皆由此勝上緣力得成。故信入者。達此有為心願。全是根本智中妙擇之慧。動寂俱真。入普賢門。否則累劫勤苦。一念貪瞋。一時焚盡。設修無漏祗證二乘。設是菩薩。但生淨土。無成佛緣。以不入此信門也。
○賢首品第十二
賢首者。深心信解。常念利生為賢。頓彰法界中佛文殊普賢三法無盡果行為首。前五品成信位中自己解行。此品舉信位中所信佛果功德無盡之行以信既成。乘如來乘。一往不退。以信自己全身全心一切境界總是法界體用理智。本無依住。本無所得。諸佛如影。眾生如化。一切語言分別如空中響應無作緣任物成聲。如是之法。住在何所。退至何處。若也有所依住。放却依住即還退失。以不成信故也。有大自在方網三昧門入出隱現同時無礙者。以任無作智隨緣普應無去來性而可取捨。如響應聲。如水潛流滋生卉木。如春在百花。如風鼓萬物。以喻思之。以智照之。計執情亡。任真理智本如是自在也。此上六品十信法門皆文殊為法主者。以文殊是根本智中擇法妙慧。擇法既定。方可行行證入佛住。以十信未是證入。故文殊不入三昧。亦無十方佛來現在前也。
○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
第三會昇須彌山頂者。表十住法門從信昇證。須彌山在七重山七重海之內。出水高八萬四千由旬。縱廣亦爾。東面黃金。西面白銀。南吠瑠璃。址是瑪瑙所成。四洲在七海七山之外。去須彌甚遠。忉利天在山頂。中即帝釋所都。山似腰鼓。巍然高聳。非手足攀攬可登。表十住生如來家。非生滅心攀緣可到。又方便稱性之定。不沈不舉為山。從定生慧。頓了無明。是山頂相盡處也。世尊不離菩提樹下及普光明殿而昇帝釋殿者。明法界智身。恒徧一切處。無去來離向。表法昇進。示來昇也。帝釋遙見佛來。即莊嚴其殿安置普光明藏師子之座。及設諸網帳等各十千種。請佛入處者從信位來。為遙見佛。以方便定。名為安置。得佛普光明智。於法自在。故以名座。教行漉諸眾生為網。慈以護育為帳。惠以覆蔭為蓋。於一行中具無盡行。一圓音中具差別教。皆明白可觀。以為繒綺。萬行以嚴智境為十千珠瓔。柔和忍蔽以為衣服。清淨以為天子。淨智自在以為梵王。以真實證為佛入處也帝釋說頌歎古十佛皆曾入此殿者。明十住門今佛古佛無異法也。十佛者。迦葉此云飲光。以身光能飲諸天日月之光悉不能現。拘那牟尼。此云金佛。迦羅鳩馱。此云斷所應斷。毗舍浮。此云徧自在。尸棄。此云持髻。毗婆尸。此云淨觀。弗沙。此云增盛。提舍。此云說法度人。波頭摩此云赤蓮第十即然燈佛也。其殿忽然廣博普容諸天住處者。明身心蕩然稱法界性。光明朗徹無有自他表裏。法如是也。
○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
十方各過百佛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