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8-华严部

9-中国撰述大小乘释经部华严部疏-华严经文义要决问答--表员-第19页

義後二法界義也)。
○一乘義
三門同前。
  第一釋名者。一者無他之義。因無異趣。果無別酬。因果相成。其體不成。名之為一。乘者運載之義。行能運人。所乘故名為乘。又一道一切聖人所遊之路。更無別岐。故名一道。道以能通為義。乘以能運為功。乘動而出。出到菩提。道靜而通。通入涅槃。若依此義。理非遷動。但道無乘。行有進趣。唯乘乖道。又如經說。即此法界。流轉五道。名為眾生。返流盡源。說名為佛。若依此意。理非生滅。故能隨緣而有運動。正當乘義。行是生滅。無去無來。故無遷動。直當道名。通而言之。理中具有道乘之義。就離相門。本來靜故。約離性門。隨緣動故。行中亦具道乘二義。依生滅門。無遷動故。依相續門。有遷動故。若依是名。如言取義。是謂智障。諸有所得非乘。是即若理若行。皆無所得。方為聖人所遊所乘。聖人所乘。無行非理。聖人所遊。無理非行。所以無理無行。方為理行。無道無乘。乃為道乘。當知非釋名之為難。得意之不易耳。設使直爾依名辨義。不還破折其名義者。是謂結名。非釋名也。(上來元曉師言宜審記知之)。
  第二出體。略說有三。謂性行行果。性有二義。謂常無常性。言性者。如來藏理。具恒沙性德。能與行果而作正因。(如佛性論說)無常常者。有二義。謂性種性及習種性。(如瑜伽論說)行體者。發心已去。等覺以還。所修萬行。以為其體。果體者。妙覺地中。三身菩提。以為其體。曉云。且依法門。應作是說。盡理而說。未必然也。何者。若理若事。若染若淨。一切諸法。皆是乘體。何處有法而非乘耶。
  第三問答。
  問以何得知一切諸法皆是乘體。
  答曉公云。如耆婆醫。常作是說。天下所有莫非是藥。菩薩亦爾。說一切法莫非菩提。又經云。婬欲即是道。恚癡亦復然。如是三事中。無量諸佛道。若有人分別婬怒癡及道。是人去佛遠。猶如天與地。依此等文。故知諸法莫不是道。然此等文。略有數意。一者自性淨心。名道諦。一切諸法。無不性空。性空亦是性淨菩提。故說諸法莫非菩提。二者戒定慧等。是名為道。戒定慧如。婬怒癡如。唯一如無二無別。故說婬等即是道也。三者無分別智是道。正體無分別智。證真如時。三世諸法。並現一心。無有一法離覺心。故說生死與道合也。四者法界法爾一切諸法更相涉入。如十方三世皆入一塵。一塵亦入十方世界。一念入無量。無量入一念。如是諸佛智慧入貪心。一念貪心入諸佛慧。故說生死與道合。五者依無障礙法界法門。非但一與一切更相涉入。亦乃一法是一切。諸法即是一。故說婬等即是道也。六者至入無自心。一切以心為心。如來無自身。一切身為身。所以然者。長時無間。修無我觀。故能得至無自身心。三無數劫集無量福。故能感得一切自心。若存一相為自體者。我執不除。非謂聖人。設有一相不自備者。即藥不具。不作醫王。良由無所得故。無所不得。乃名圓滿無上正等菩提。依此義故。說一切法莫非菩提。如耆婆說。由此聖教及諸道理。當知諸法皆是乘體。
  法藏師云。一乘為二門。一別教。二同教。初中亦二。一是性海果分。是當不可說義。不與教相應。即十佛境界。二緣起因分。即普賢境界也。此二無二。全體遍收。猶水波。思之。普賢門中復作二門。一分相門。二該攝門。初中是別教一乘。別於三乘。如法藏師云。門與三車引子得出。是三乘教。界外露地牛車是一乘也。然此一三差別。略有十說。一權實差別。二權一實。(如常說也)。
  問臨門三車。為實為不實耶。
  答實不實。是方便引故非是實。由是方便引子得出。非不實耶。
  △二教義別。臨門三車。但有其名。經云。以佛教門出三界苦故。(准之)。
  △三所期別。以彼一乘非是界內。先許三。諸子皆云非本所望故。(云云)。
  △四德量別。三中牛車但云牛。不言餘德。露地牛車。鈴網眾寶而莊嚴等。白牛肥壯大力。其疾如風。儐從侍衛其數無量。非適一。(准之)。
  △五寄位別。以初二三地。寄在世間。四地至七地。寄出世間。八地已上。寄出出世間。於出世中。四五寄聲聞。第六寄緣覺。七地寄菩薩。八地以上寄一乘。
  問若爾。何故梁攝論云。二乘善名出世。不言三乘是出世耶。
  答四五六地。是聲聞緣覺。八地以去。為出出世。彼第七是何人也。是故當知。彼云二乘。即大小二乘也。以聲聞緣覺俱名小故。二乘名通大。
  △六付屬別。如法華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信如來智慧者。為令得佛慧。若不信受者。當餘深法中示教利喜。謂餘深法者。即是大乘。非即一乘稱之為餘。然非小乘。是故稱深。亦不可說以彼小乘為餘法。法華破小乘。豈可歎深耶。
  △七根緣受別者。如此經云。佛子。菩薩摩訶薩。無量億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修習道品善根。未聞此經。雖聞不信受持隨順。是等猶為假名菩薩。解云。此明三乘菩薩根未熟故。雖如是經爾許劫修行。不聞不信此一乘經者。(新經云。設有菩薩。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修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