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知由施故見佛供佛等。心大歡喜。初行多同歡喜地。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五。初事佛供佛對。
所謂諸菩薩發如是心(至)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二聞法近友對。
復作是念我於諸佛所(至)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三二利行成對。
復作是念我於往昔(至)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四嚴土化生對。
又作是念十方所有(至)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五難見能見難成能成對。
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至)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四結。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欣慰。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無上成正覺智慧大欣慰。
△三深入佛法三。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深入佛法。
上經意明預欣當成。此中辨其現能證了。即前法施之行。故彼文云。我當盡學諸佛所學。證一切智。知一切法。為眾生說。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
前六有入字。後四以知字為初。證入了知。二文影顯。於中初四入器世間。
入過去世一切世界(至)入現在世世界數。
數謂多少。
世界行。
行謂剎因。
世界說。
說謂彼彼果中說法。
世界清淨。
清淨謂剎體。此是通體。上三別明。下一總顯。
入一切世界種種生。
種種性即染淨等殊。斯即別體。
入一切眾生種種業報入一切菩薩種種行。
上二入眾生世間。後四入智正覺世間。
知過去一切佛次第(至)國土眾會說法調伏。
上三入三世佛。下一入法。
知世間法聲聞法獨覺法菩薩法如來法。
知差別五乘。
雖知諸法皆無分別而說種種法。
明權實雙行。以性不壞相故。雖無分別。而說種種。此中分別。即是差別。故晉經云。雖諸法無一無異。而說一異。
悉入法界無所入故。
釋成上義。謂悉入法界。故無差別。無所入故。而說種種。何者。若別有一入處。則入時失本相。不得說種種。以當法自虗。名入法界。無別可入。則不壞種種矣。上則辨知。此下明說。
如其法說無所取著。
夫說法者。當如法說。法既權實雙融。說亦即說無著。
△四結。
是為十。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至)菩提大智慧甚深性。
△二有一門。明饒益位中行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依止菩薩依此行菩薩行。
上明證入。今託良緣。徧依此十。方能饒益。非但依戒。況戒有攝善。何所不具。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依止供養一切(至)依止一切佛菩提行菩薩行。
△四結。
是為十。
△五勸。
菩薩依此行菩薩行。
△三有一門。即無違逆位中行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發無畏心。
由依菩薩止善。則能於十難作能作。難忍能忍。為發無畏心。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滅一切障礙業發無畏心。
障礙難滅。
於佛滅後護持正法發無畏心。
遺法難護。
降伏一切魔發無畏心。
惡魔難降。
不惜身命發無畏心。
身命難捨。
摧破一切外道邪論發無畏心。
外道難摧。
令一切眾生歡喜發無畏心。
物心難稱。
令一切眾會皆悉歡喜發無畏心。
大眾難喜。
調伏一切天龍夜叉(至)摩睺羅伽發無畏心。
八部難調。
離二乘地入甚深法發無畏心。
下乘難離。
於不可說不可說劫行菩薩行心無疲厭發無畏心。
上行難修。於此十難。皆無所畏。豈畏眾生相惱害耶。
△四結。
是為十。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大智無所畏心。
△四有二門。明無屈撓位中之行。初被甲行無疑惑心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至)於一切佛法心無疑惑。
此門由前於難無懼。故於十所作。決志無疑。即被甲精進中行。後門攝善。利樂精進。徧在二門。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十。初十度攝生。
所謂菩薩摩訶薩發如是心(至)是為第一發無疑心。
初則正明。次顯無疑。三反顯失。四結次第。下九準例。
△二事供佛。
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至)是為第二發無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