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8-华严部

11-中国撰述大小乘释经部华严部疏-华严经疏注-唐-澄观-第202页

總二。初明修習契證相應。
  童女答言善男子(至)思惟觀察憶持分別時。
  △二總明所得業用。
  得普門陀羅尼。
  陀羅尼以智為體。由得般若普莊嚴故。故能總持萬法。一持一切持。故云普門。
  百萬阿僧祇陀羅尼門皆悉現前。
  以圓融十住。亦同十地所得無量百千阿僧祇陀羅尼門。又彼總此別。但舉總持。餘三昧等。略而不說。
  △二別顯有百一十八門。略分十位。初八總知依正理事持。
  所謂佛剎陀羅尼門(至)常住際陀羅尼門。
  △二有九門明願行持。
  福德陀羅尼門(至)圓滿行陀羅尼門。
  △三有九門。明業持。
  業陀羅尼門(至)持善行陀羅尼門。
  △四有六門。明正受體用持。
  三昧陀羅尼門(至)神通陀羅尼門。
  △五有五門。明染淨諸心持。
  心海陀羅尼門(至)調心清淨陀羅尼門。
  △六有十門。知所化持。
  知眾生所從生陀羅尼門(至)知眾生想陀羅尼門。
  △七有十七門。知能化持。
  普見十方陀羅尼門(至)世間法陀羅尼門。
  △八有十七門。明知剎海自在持。
  世界成陀羅尼門(至)世界轉陀羅尼門。
  晉經云。迴轉世界。
  知依想住陀羅尼門(至)麤入細陀羅尼門。
  △九有二十五門。知佛海自在持。
  見諸佛陀羅尼門(至)入微妙法陀羅尼門。
  △十有十二門。明菩提因果持。
  菩提心陀羅尼門(至)自心清淨陀羅尼門。
  自心清淨。即性淨菩提。總攝諸門。不出於此。
  △四謙己推勝。
  善男子我唯知此般若(至)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五指示後友。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為三眼。
  施為行首。彼友復能開導自他。如人之目。導餘根故。名之為眼。財施無著。成於慧眼。無畏之施。成於慈眼。法施則能開於法眼。故復云三。
  彼有比丘名曰善見。
  因上三眼。見無不善。又施行內成勝報。外現比丘。見者皆善故。出住之行故。以出家表之。又此行本。令物得出離故。
  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六戀德禮辭。
  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至)變慕瞻仰辭退而行。
  △三善見已下。有十善友。寄十行位。位各一人。初善見比丘寄歡喜行。文亦具六。初依教趣求二。初念前友教。有十三句。
  爾時善財童子思惟菩薩所住行甚深。
  初總餘別。別分為三。初二約菩薩論深。
  思惟菩薩所證法甚深。
  一所證法界。即事而真故。
  思惟菩薩所入處甚深。
  二入菩薩地智。唯證相應故。次有七句。約眾生辨深。
  思惟眾生微細智甚深。
  一報類難知故。
  思惟世間依想住甚深。
  二妄想為因。即無性故。
  思惟眾生所作行甚深。
  三染分行業。唯佛知故。
  思惟眾生心流注甚深。
  四感異熟識。若種若現。恒轉如流。不可知故。
  思惟眾生如光影甚深。
  五所變影像。若內若外。緣無性故。
  思惟眾生名號甚深。
  六名無得物之功。而不失所名之物故。
  思惟眾生言說甚深。
  七文字言說。皆解脫故。後之三句。合辨前文。
  思惟莊嚴法界甚深。
  一染淨二分。皆嚴法界。而無嚴故。
  思惟種植業行甚深。
  二上二分業不相知故。
  思惟業莊飾世間甚深。
  三各自莊飾染淨世間。果報無失。即同真故。總上二分。皆是般若波羅蜜多普莊嚴故。所以思之。
  △二趣求後友。
  漸次游行至三眼國(至)周徧求覓善見比丘。
  於市肆等。處處求者。顯隨緣造修。無不在故。
  △二見敬咨問三。初見三。初見身勝相。
  見在林中經行往返。
  見在林者。行之初故。
  壯年美貌端正可喜(至)胸標卍字七處平滿。
  同佛相者。如說修行。順佛果故。七處謂兩手兩足兩肩及項。
  其臂纖長其指網縵(至)其身殊妙如淨居天。
  準晉經云。即師子上身相。
  上下端直如尼拘陀樹。
  準晉經云。其身圓滿。如尼俱陀樹。此則但是一相。
  諸相隨好悉皆圓滿如雪山王種種嚴飾。
  上但列十四。故總結云。
  目視不瞬圓光一尋。
  復是二相。都列十六耳。餘至瞿波善友處釋。
  △二明其心相。即止觀雙運。
  智慧廣博猶如大海。
  明觀。
  於諸境界心無所動。
  明止。
  若沉若舉若智非智。
  重釋止觀二義。止過則沉。智過則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