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果法。故立處名。於此正知。故名智力。
其作業者。即如實知因之與果。及能降伏無因惡因種種諍論。既徧知已。可度者度。不可度者為作因緣。
文中上半往因。下半顯智力。於諸境界。正解明了。即辨此力。通知一切法也。
△二過未見在業報智力。
如昔等觀諸法性(至)普徧十方能具演。
瑜伽名自業智力。今言一切業者。謂於三世中。善等三業。及順現等。皆名自業。於自所作。受用果業。如實知故。
與初何別。若正了知所造善等業。感愛等果。此由初力。若了能造善惡等業。感愛等果。是自業力。
文中上半往因。下半現果。
△三根勝劣智力。
往劫修治大方便(至)故佛能成根智力。
謂信等五根。此輭中上。名為勝劣。於此正知。及能於彼。如應如宜。為說正法。即是作業。
偈中。三句往因。一句今果。
△四種種解智力。
如諸眾生解不同(至)佛以智力能如是。
亦名勝解。謂若從他起信。以為其先。或觀法以為。其先。成輭中上。愛樂名種種勝解。亦名為欲。欲謂信喜好樂。如或貪財利。或好名聞。好定好慧。種種不同。如來正知。令捨不淨。增長於淨。
此與前根何異。根約宿成。智有多少。解約現起。好樂不同。論云。若照諸根為先。彼彼法中。種種音樂。是根智力。若正分別意樂差別。是解智力。在文可見。
△五種種界智力。
普盡十方諸剎海(至)悉能顯現毛孔中。
界即性也。謂或一二三四五乘性等。或貪瞋癡等分行等。乃至八萬四千行。名種種性。
性即種子。解即現行。故智論云。性名積集相。又九十云。性內欲外。用性作業。必受果報。欲或不爾。瑜伽云。若照勝解所起相以種子。此由解力。若照即彼種子差別。由界智力。若習欲成性。復云何別。欲唯大地一數。性通諸數。即寬陿不同也。智論云。習欲成性。性名深心事。欲名隨緣起。
若性即種子。與根何異。根唯信等優劣。性通善惡不同。以信等望果寬長。能生人天三乘聖道。為道之根。
三善根但是翻對。不望果義。尚不名根。況性通於惡。豈得同耶。
偈云悉能顯現毛孔中者。謂非唯佛智。如空包納。眾生之性。毛孔內空。亦現眾生之界耳。
△六一切至處道智力。
一切處行佛盡知(至)悉能開示令現了。
論名徧趣行智力。徧即一切。趣即至也。行即道也。謂諸眾生種種所行。若出離行不出離行。各能至果。如行有漏行。至五道中。行無漏行。至涅槃果。名徧趣行。
若知如是種類行跡趣入。此由界智。若知即彼行跡一切品類。如是行跡能令雜染。如是行跡能令清淨。此由徧趣智力。
初力處對非處。此中但明至處。又初力指因為得果之處。此約果是酬因之處。故不同也。
經中初句總標。次云一念即能知迅速下十二字。所知時處。後一句委悉開示。
△七禪定解脫三昧智力。
禪定解脫力無邊(至)普使滌除煩惱闇。
淨行品中加於染淨。通漏無漏。故佛皆善知。及知依此所得諸果。故名智力。
此與自業智力何別。若了諸有。能修諸定。即彼能入而非所餘。名自業力。若了即依如是靜慮等定。現三神變。無倒教授所化有情。此由靜慮智力。
偈中上半所知。下半善用。言佛為示現者。示其諸定。現三神變。令有情喜。使滌煩惱。即令去染而得清淨。
△八宿住隨念智力。
佛智無礙包三世(至)所現皆由隨念力。
謂過去境本生本事。住宿世故。名為宿住。於此宿住而起隨念。念俱行智。名宿住智力。
瑜伽云。若知前際隨念一切趣因。是徧趣力。若知前際名姓苦樂果等事。名宿住力。
此與智論云何會釋。謂論云。但知宿命所經。不知業因緣相續。但名為通。凡夫亦得。若兼知業因緣相續。則名為明。二乘能得。若知上二無量無邊。則名為力。斯則力亦知因矣。
故應通云。若但知因。是徧趣力。若雙知者。即宿在力。瑜伽為對徧趣之因故。但云果耳。
文中初句標能念。智包三世者。三世全在佛智之中。況於隨念。不知三世。從門別故。但云宿住。剎那悉現。即包現之時極促。現毛孔中。即能現之處至微。第三句即所現所念之事。廣第四句結歸智力非唯能念。亦能現也。
△九天眼智力。
佛眼廣大如虗空(至)彼眼無量佛能演。
獨此從所依。以立名也。若從境者。瑜伽名生死智力。謂死此生彼。墮善惡趣。大小好醜。皆能正知。
知前際生死。名為宿住。要知後除。得此力名。今文乃云。佛眼者。苦約五眼。餘眼在佛。皆佛眼故。此等經□。今依十眼。佛眼能見如來十力故。故此一力即攝十力。舉一為例。餘九皆然。
文中初句體大。次句用廣。次句用勝。以無等故。後句結其甚深。故唯佛能演。既言普見法界。非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