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因境。若在於外。不合由心。合而可住。便是無性。或應有二。故皆叵得。二汝應勤修守護威儀下六門。權唯約事故。即方便相。三汝應勤修隨順覺智下三門。權實雙行智。即中道相。初門性相齊覺。次門了生無生。後門言即言斷。二汝應勤修遠離無益下十二門。明八大人覺行。分之為七。一有四門。是無戲論。謂遠離惡緣諸戲論故。二不輕一門。即是正定。觀性平等為上定故。三有三門。即是正意。慈悲攝生為正意故。四如說行門。即是精進。不如說行是懈怠故。五相應善門。即是正慧。善巧修行是智慧故。六一門寂靜。七一門少欲及與知足。文並可知。三汝應勤修相應行法。即菩提分法行。四汝應勤修菩薩行境。即是度圓滿行。
[○@、]第二汝應勤修菩薩地法下五門。勸修位法。初門因位。言入住出者。十地各有入住出心。言相及得果者。亦通十地。相者。即隨諸地中所有諸障。及對治相。是能所觀相。別十地故。得者。即正證出世間智故。果者。因證智力。得於世間出世間智故。相即方便智。得即根本智。果即後得智。後得緣俗。故名世間。無分別故復名出世。言皆證知者。通則三皆名證。別則證唯根本。而知通二智。二一門即果位菩提智者。如諸性相。覺諸法故。通於根本及與後得。及所斷所知。兼斷煩惱。種種體用者。四智菩提相應心品。一真法界。皆菩提體。受用身土。教化眾生。即名為用。三有一門。遍覺三乘不思議境。法身同故。又諸佛菩薩深不思議二乘之境。祕密難思。四一門不取諸相。即顯般若。總該前三。證無證相。何況於餘。五有一門。即解脫相。澄渟清淨。即真解脫。即金剛三昧。亦金剛智。利無不摧。能壞塵習。堅不可壞故。妄念不動。即是三昧。
[○@△]第三善男子有如是等下。結勸修學。結有剎塵。並須修學。我已修證。決定無疑。
第二善男子汝向所門下。答第一境界問。問中據果推因。答約以因招果故。前後不同。於中二。先牒問總顯。後又善男子我以下。別明廣知。於中分三。一念最初劫。二又憶下。念中間諸剎。略舉九劫。三善男子如是憶念恒河沙下。總結多劫。非唯憶念。亦於彼劫。於多佛所。聞持此門。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謙己推勝。
第五善男子此迦毗羅城下。指示後友。
第六時善財童子下。戀德禮辭。下諸善友。六段之文。雖皆具有。而詞句多少。故或不科。
第二爾時善財從天宮下向迦毗羅城下。童子師遍友。幻智師範善知識。遍與眾生為善友故。居迦毗羅黃色城者。中道軌物故。不得法者。略有四義。一與眾藝法門同故。二法有所付顯流遍故。三表諸法門體無二故。四顯無所得為真得故。
●第三爾時善財即至其所下。善知眾藝童子。幻智字母善知識。文亦具六。
第一依教往詣。
第二頂禮其足下。設敬諮問。
第三時彼童子下。授己法界。於中二。第一辨法體用。第二問答顯因。
△前中二。先標名體。謂以無[得-彳]智。窮世出世諸技藝故。後我恒唱持此之字母下。辨其業用。字母乃為眾藝之勝數說之本。故偏明之。文分為三。謂標釋結。今初可知。二所謂唱婀字時下。別顯四十二字母。大品名四十二字門。涅槃十四音為名字功德。金剛頂瑜伽毗盧遮那等經。皆具說之。興善三藏新譯三本。一文殊問經字母。二名金剛頂經字母。三別譯出華嚴四十二字母。今參而用之。皆言般若波羅蜜門者。字義為門。從字入於無字智故。故毗盧遮那經中字皆有不可得言。智無所得即般若故。又文殊五字經云。受持此陀羅尼。即入一切法平等。速得成就摩訶般若。纔誦一遍。如持一切八萬四千修多羅藏。然初五字。即文殊真言。今依五字經中釋之。一婀者是無生義。以無生門。入般若也。然有二意。一以無生即般若。般若一法。多門不同。或無生門。或無滅門。如是無住無依等皆般若門。今以無生為門。若見無生。即見般若。二以無生為門。不得無生。方真般若。其無滅等諸門例然。言以菩薩威力者。晉本云威德。具云威德力。以菩薩得此無生之門。能達法空。斷諸障故。二囉者。即是清淨無染離塵垢義。今云顯示無邊微細解者。謂無處不解。則無塵沙微細垢矣。三跛者。亦無第一義諦諸法平等。謂上無生無塵違俗顯真。今此真相亦不可得。真俗雙亡。是真法界。諸法皆等。即是普照。四者者。諸法無有諸行。謂諸行既空故。遍摧差別。五曩者。諸法無有性相言說文字。字皆不可得。謂性相雙亡。故無所依。能所詮亡。故云無說。無能所依。則無所住。無住不住。稱無住際。彼經復云。以那字無性相故。者字無有諸行。者字無有諸行故。跛字無第一義。跛字無第一義故。囉字無塵垢義。以囉字無塵垢故。婀字法本不生。以婀字法本不生故。那字無有性相。汝知是要。當觀是心本來清淨無染無著離我我所分別之相。下諸字義。多依遮那及興善所譯。而梵音輕重。字義不殊。六攞字。悟一切法。離世間故。愛支因緣永不現故。今云離名色依處者。名色即是十二有支生死之體。四蘊曰名。羯邏藍等為色。識緣名色。名色緣色。如是二法。展轉相依。如二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