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8-华严部

15-中国撰述大小乘释经部华严部疏-华严经行愿品疏-唐-澄观-第108页

。後廣。略謂約事廣不思議。約理深不思議。雙約事理。亦深亦廣為不思議。幻法非有。體不實故。幻法非無。相不泯故。若以空門。見幻無幻。方了幻故。若以有門。幻化非無。性相不失故幻法非一。性相異故幻法非異。無二體故。空有相即。一異兩立。既離二邊。亦忘中道。由斯交徹故。能一中現多。多中現一。重重無[得-彳]為不思議。故推勝中云。善善入無邊諸事幻網。言廣說者。復有三門。一總明幻法。二顯有無。三非一異。
  [○@△]今初。幻一巾以成一人。略有五義。一有所依之巾。以喻法性。二幻師術法。喻能起因。即業惑等。三所現幻人。況所起生法。四人生即是人死。況依他無性即是圓成。五愚小。謂有況取為人法。今以第二為因。令悟第三。成其第四。遣第五病。歸第一理。
  [○@△]二顯有無者。上之五義。各有有無。謂巾則性有相無。為所幻人之所隱故。二術用有體無。以依巾無體故。三人相有實無。以實無人。而現有故。四生即是無。死即是有。以無[得-彳]故。五情有理無。但妄見故。又五中。各有四句。六句如巾上說。一者是有約性說故。二即是無約相說故。三亦有亦無雙辨性相故。四非有非無性相互奪故。又具四句是解境故。又絕前五是行境故。餘可例知。若以諸門互相交絡。成多四句等。並可思之。
  [○@△]三明非一異者。五對之中。皆非一異等。且約第三相有實無。明非一異者。五對之中。皆非一異等。且約第三相有實無。明非一異。謂此二無二故非異。亦無不二故非一。非即非異故非非一非異。即非一故非非異。若以第一巾上二義。對於第三幻人二義。辨非一異。略有十句。然性有即住自位義。相無即隨緣義。相有即差別義。實無即體空義。言十句者。一以巾上成幻義。對幻上差別義。合為一際。名為不異。此是以本隨末。就末明不異。故經云。法身流轉五道。名為眾生。如來藏受苦樂。與因俱。若生若滅等。二以巾上住自位義。與幻上體空義。合為一際。名為不異。此是以末歸本。就本明不異。經云。一切眾生即如。不復更滅等。三以攝末所歸之本。與攝本所從之末。此二雙融不[得-彳]。明此是本末平等為不異。由前二經不相離故。四以所攝歸本之末。亦與所攝隨末之本。此二相奪。故名不異。此是本末雙泯。明不異。以真妄平等異不可得故。次下四門非一義。謂五以巾上住自位義。興幻上相差別義。此本末相違相背。故名非一。楞伽云。如來藏不在阿賴耶中。是故七識有生滅。如來藏者不生不滅。此之謂也。六巾上成幻義。與幻上體空義。此二本末相反。相反相害。故非一。勝鬘云。七識不流轉。不受苦樂。非涅槃因。唯如來藏。受苦樂等。七以初相背與次相害。此二義別。故名非一。謂相背則各相背捨。相去懸達。猶如二人背背東西。相害則親相食害。猶如二獸互搏噬故。近達非一。以前經文不相雜故。八以極相違害。俱泯而不泯。與極相背捨。俱存而不存。不存不泯。義為非一。此是成壞非一。以七識即空而是有故。真如即隱而是顯故。九上四非一與四非異。而亦非一。以義不雜故。十然亦非以異理遍通。法無二故。若以不異門。取諸門。極相和會。若以非一門。取諸門。極相違。而極順者是無障[得-彳]法也。巾幻相對既爾。術等相對交絡成句。准此思之。皆就幻門。有多差別。故難思議。非唯事多。理深而已。唯佛與佛。乃能究盡。故說諸佛為大幻師。
  第四我等二人下。謙己推勝。此初脫善男子。三經俱有。
  第五時德生童子下。指示後友。於中二。先以力冥加。後告善財言下。以言顯示。於中三。初指處。二示人。三教問。
  △今初亦三。初舉果。次示因。後所為。今初。國名沃田者。一生菩薩乃是眾生良福由故。近海門處者。臨入智海。最為親故。園名大莊嚴者。圓萬行因而嚴果故。又以生死園苑萬行樹林。嚴自果故。其中有一廣大樓閣等者。約事則其中廣博。同虗空故。有多光明。能遍照故。阿僧祇等寶所嚴故。蘊多樓閣。包事理故。約法則二智相依。緣起相由。故云樓閣。智即法界。是為廣大。名毗盧等。順成上義。二智光明。遍照事理故。智包萬德。即莊嚴藏。華嚴萬行。不離此故。次從菩薩種種善根下出因。善根果報。約其宿因。是彼善根之果報故。念願力等。約其現緣。後善男子住不思識下。現依所為。
  △第二彌勒菩薩下。示人先正。亦後為欲下。顯住所因。彌勒梵音。具云迷帝隷。此云慈氏。然有三緣。一由本願。過去值大慈如來。因立大願。願得斯號故。二由得慈心三昧故。三由母懷時有慈心故。如滿慈子。然此三緣。相成一義。此即是姓。故云慈氏。名阿逸多。此云無勝。以生具相好德無過故。慈依智住。故曰處中。悲智雙遊。皆為利物。故云為欲等。
  △第三汝詣彼下教問。於中二。第一二聖教問。第二善財問法。
  [○@△]前中二。先正教興問。但十問者。表無盡故。後何以故下。釋廣問所由。
  [○@、]先徵。後釋。徵意云。何須廣問。釋有二意。一所求德廣能具說故。二能求大心法應爾故。前中亦二。先通顯慈氏德圓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