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那。正云阿蘭攘。此云無誼聲。治誼雜貪。然略有二。一者約事。謂塚間靜處。要去村落一俱盧舍。二者約法。所謂諸法本來湛寂無起作義。觀下列中。多約法說。觀下重釋。多約事說。故應通二。文中亦四。初標。次徵。並顯可知。三一者下列釋。於中分二。先別十名。後善男子云何下。次第牒釋。於中又二。先總牒徵起。後善男子如是菩薩下。展轉解釋。即分十段。一至三輪戒印清淨。即成就修梵行戒。三輪者。一能持人。二所修行事。三者戒法。三無所闕名為具足。照三事空。即是清淨。如是持戒。合於實相。名為戒印。以實相印。印萬法故。二於諸戒中。獲得善巧至復生人天。即清淨律儀。於中。初明文義及興出要善巧堅持。次於五犯下。犯已能悔。次隨所行住下。一向不犯。次於諸惡人下。明遠惡緣。次乃至下。輕重等持。無覆藏失。次於諸學處下善決持犯。言學處者略有二種。一即可學處。謂有罪無罪。謂持有罪為犯。二依瑜伽。有七學處。一自利處。二利他處。三真實義處。四威力處。五成熟有情處。六成熟自佛法處。七無上正等菩提處。即攝善戒。次知如是等業下。明了因果。犯戒之果。墮於三塗。犯突吉羅。如四天王壽墮於獄。犯波逸提。如忉利天壽墮地獄等。故云久近。持戒之果生人天中。又雖破戒墮落三塗。以初持力。畢還復生人天處。具上諸義。為淨律儀。三如是菩薩善調六根下。諸根不亂。四於所習誦下。明常樂多聞。五若見大臣下。明一切處力。梵本云。一切處具足力。謂由上多聞。上至國王下至黎庶。隨其來者。方便說法。皆令歡喜。為一切處力。即說法力。六菩薩成就如是多聞一切處力下。明遠離我執。此上二句。牒四五二門。五二門以說法由於多聞無我。由於此二。故雙牒耳。下辨所成。謂多聞自利。一切處力即是利他。了知無我。通於自他。若說若說若行皆無我執。七菩薩成就不計著身下。即第七行。梵本。名為猶如野鹿。今以喻就義云不計著身。然文太略。准梵本云。離我執已。於阿蘭若。得無恐怖。無謇訥辯。亦無驚懼。得無所畏。又彼菩薩。住阿蘭若。寂靜現前。大眾往來。悉捨離猶如野鹿。成就獨行。斯則躡前而起後行。具法喻相。八菩薩成就常樂遠離下。即第八行。以心寂靜。為遠離相。准梵本中。名常遠離人。謂如野鹿常遠居人。恐其斷命。菩薩亦爾。遠離一切男子女人。恐其壞我三摩地門。九菩薩成就正法現前下。即第九行。以捨離世間。為正法相。而梵本云。成就現前種種功德。十菩薩成就樂於獨處。即第十行。以如野鹿。為樂獨相。梵本野鹿。唯屬七八。第十名樂於獨處心無疲厭。四善男子下。結示可知。
第八復次明樹下坐治屋宇貪。標徵可知。三列釋中二。先別釋十名。後如是等下。總結成益。四善男子下結示。
第九復次明露地坐亦治屋宇貪。標徵可知。三列釋中二。先列十名。後菩薩應當下別釋。第十以開居房舍故。於中四。一思露地德。二設住房舍下。不染房舍。三應作是念下。顯居房德。四而彼菩薩雖居下。不捨本行。四結示可知。
第十復次依止塚間。亦治屋宇及婬泆貪。一標。二徵。三一者下列釋。於中亦二。先別十名。後重開顯。今初。初二即同十想五六。餘八即九想。合其壞想及膿爛想。為其第六。餘並大同。三即當於血塗。故梵本名赤想。一知是苦。二知無我。三除潔淨貪。四除色貪。五除形厭貪。六除華飾貪。七及第九。並除男女相貪。八知無常。十除細滑貪。智論二十四六。廣說觀相。恐繁不引。今經意。皆以無得而為方便。起大悲心。則異二乘。二善男子若諸菩薩下。重復開顯。為遮過故。於中亦二。一遮食肉。二示入寺軌儀。前中又二。先正明。後徵釋。今初。以西域小乘雖復頭陀不斷食肉。今順大乘。故須永斷。略有五意。一住慈心。以食肉之人斷大慈種故。二住利益。薩之意。利益為先。六道眾生皆是親想。食他身分。豈名利益。三堅淨戒。小乘漸制。且指重貪。許三淨肉。今菩薩戒。永絕根源。一切須斷。四護律儀。食肉之人。禽獸恐動。止譏嫌故。離非律儀。物見欣悅。五潔淨其身。肉是不淨氣分所成。故不應食。後何以故下徵釋。釋中。略舉二過。就麤相說。離譏毀者。若不斷肉。外道謗言。在於寒林。欲噉死屍。非人便者。同彼所食故。無慈愍故。聞穢氣故。二善男子下。示入寺軌儀。可知。然善財問行。而多教僧。儀似小局。例同梵行。事約比丘。觀通道俗。理亦可通。四善男子下結示。
第十一復次明常坐行。除倚臥樂貪。標徵可知。三列釋中。前四遮過。故云不為。後六顯德。故是所為。所為中。前三修因。八為得果。後二通因果。顯二利行。四結示可知。
第十二復次明隨坐行。謂隨得便坐故。除敷具貪。標徵可知。三列釋中。前五約事。六七開緣。後三約心。四善男子結示可知。
[△@、]第三善男子此十二種下結酬。謂前問中。云何於善友法而得淨及不退轉。今明依上頭陀則二戒淨。萬行皆成。
第六爾時善財童子下。戀德禮辭。可知。
[△@△]自下大文第三。爾時善財童子善知識教潤澤其心下。慈氏一人。明攝德成因相。前既會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