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8-华严部

15-中国撰述大小乘释经部华严部疏-华严经行愿品疏-唐-澄观-第5页

智力。二者冥加。但潛資定智。本會唯冥。但佛入定。眾頓證故。末會之中。義兼冥顯。文殊心念。即是冥加。十方諸佛常來為說。即是顯加。普賢文殊摩頂讚美。即是顯加。見諸善友。皆是文殊威神力故。即是冥加。餘可思准。由上因緣故。我世尊始成正覺。頓宣圓極。
  ○第二教門權實者。若三藏十二分教。諸經大同。權實教門。今當略說。夫教海沖深。法雲彌漫。智光無際。妙辯叵窮。以無言之言。詮言絕之理。以無變。應無窮之機。極位所承。凡情難挹。今承理教之力。略啟四門。一大意合離。二古今違順三分宗立教。四總相會通。
  ●今初。且西域東夏弘闡之流。於一代聖言。或開宗分教。或直釋經文。以皆含得失故。有去有取。且不分之意。略有五焉。一則理本一味殊途同歸故不可分。二者一音普應一雨普滋故。三原本聖意為一事故。四隨一一文眾解異故。五多種說法成枝流故。以斯五義故不可分。分之乃令情搆異端是非競作。故以不分。為得其分。教者。亦有多意。一理雖一味詮有淺深。今約詮分。令知權實。非分至理言有兩般。二約佛。雖一音而機差教別。經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今分各隨所解。非分一音。況此經云。如來於一語言中。演說無邊契經海。則一音中具異法也。三本意未申。隨他意語。而有異故。四言有通別。就顯說故。如言諸法無言。此語則通。謂愚人聞之。謂如啞羊方名為道。小乘聞之。則謂離言以求無言。故身子云。解脫者。無所言說故。吾於是不知所云。而為天女所呵。菩薩聞之。自有二解。一知理圓言偏故。令亡言得意。二知文字性離。言即無言故。終日言而未嘗言也。如上所言。此言則通。若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不可同於五性之說。若云一切眾生有五種性。不可令同一性義也。今取隨宜言異分之。不以一性平等分也。五雖分權實。須善佛意。有開顯故。如分大小。須知小乘本為大事。則順佛懷。以斯五意對前五意。更有五意。一如王密語。所為別故。智臣須知。佛順根宜。須觀本意。二不識權實。以深為淺。失於大利。以淺為深。虗其功故。三莊嚴聖教令深廣故。四諸聖教中自有分故。五諸大菩薩亦分教故。以斯多義。若開教者。得多失少。若渾為一。得少失多。且六經旨趣。夫子亦分。況佛教海不辨權實。但能虗己。無黨無偏。不可分中分亦無失。
  ●第二古今違順者。或說一音。或分大小。或言漸頓。或立三時四教五時。有多差異。義如別說。
  ●第三分宗立教。然西域六師。此方三教。教主既別。立意不同。方內方外施設非一。儒道之旨不異前聞。今所分判。唯論釋典。就於如來一代時教。古德從義總分為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終教。四者頓教。五者圓教。第一小乘教者。即聲聞緣覺。謂佛說。四諦十二因緣。但明人空。未辯法空。但斷煩惱。不斷所知。但出三界成於小果。不求菩提。故法華云。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就教行異。分成二乘。理界同故合之為一。二始教者亦名分教。以立五性。定性二乘及無種性定不成佛。以其未盡大乘法理。故名為初。有不成佛故名為分。多說法相。少說法性。所說法性即法相數。然於法相。決擇分明。三終教者亦名實教。若有經說定性二乘無性闡提悉當成佛。方盡大乘至極之說。立為終教。以稱實理故名為實。多說法性。少說法相。所說法相。亦融入性。然上二教並有次位。總名為漸。四頓教者。但一念不生即名為佛。不依地位漸次而修。故名為頓。如思益云。得諸法正性者。不從一地至於一地。楞伽經云。初地即為八。乃至無所有。何次不同前。二漸次修行。又不同後圓融具德。故名為頓。頓證此理。即是頓教。故於其中。總不說相。但顯真性。亦無諸識差別之相。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絕言。五法與三自性俱空。八識與二無我雙遣。呵教勸離。毀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亦無佛無不佛。無生無不生。如淨名嘿住顯不二等。即其類也。今諸禪宗多依此教。五圓教者。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是故十信滿心。即攝五位。成正覺等。依普賢法界帝網重重主伴具足。故名圓教。其中多說十十法門。以顯無盡。即是斯經之所宗尚。後門之中當廣分別。
  ●第四總相會通者。略有二門。先會諸教開合。後會化儀先後。
  △今初略有四重。
  ▲第一謂上之五教總合為一。唯是如來一大善巧攝生方便。一音所演。
  ▲第二或開為二。五中初一名聲聞藏。後四總合為菩薩藏。即同涅槃。二乘小教名為半字。菩薩藏教名為滿字。故諸經中多分大小。若開小乘以為二乘。即是三乘。
  ▲第三就大乘中。復分為二。一者權教大乘。亦名三乘。謂三乘定異五性懸隔。即前第二大乘始教。二實教大乘。亦名一乘。謂會三歸一。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故。即後三教。合名為實。此上二教。即今法性法相二宗。並依聖教。取意不同。有多差別。略列十條。一者一乘三乘別。二一性五性別。三唯心真妄別。四真如隨緣凝然別。五三性空有即離別。六生佛不增不減別。七二諦空有即離別。八四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