昧。五昇座三昧。六蹔觀三昧。七見頻申三昧。八見目瞬三昧。九抱持三昧。十唼吻三昧。念一切智。屬前總結。後漸次下趣後可知。
第二詣居士宅下。見敬諮問。
第三居士告言下。授己法界。於中四。一標名。二顯體。三釋疑。四業用。今初不般涅槃際者。般者入也。窮諸如來不入涅槃之實際故。故出現品云。如實際涅槃如來涅槃亦如是。楞伽云。一切無涅槃。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遠離覺所覺。若有若無有。一切悉皆離。亦其義矣。二善男子我不生心言下。顯體。若有心於涅槃。則有覺所覺。安契涅槃之際。無心於出入。故心契實際。知佛永常。三唯除下釋疑。疑云。三世如來皆入涅槃。何得言無。釋云。調伏眾生而示現耳。今云不涅槃者。略有三意。一示滅妙存故。出現經云。譬如火大於一切世間。能作火事。或時一處其火息滅。豈一切處火皆滅耶。如來涅槃亦爾。於一切世界。施作佛事。或於一世界。能事已畢。示入涅槃。豈一切世界皆悉滅度。二真身常湛故。故出現品云。如來不為諸菩薩說諸如來究竟涅槃。亦不為彼示現其事。何以故。欲令一切菩薩見一切如來常住其前皆如現在故。以大涅槃具圓三德摩訶般若解脫法身。故說身常則涅槃常矣。三深契般若。無想著故。故此經云。我不生心。出現品云。亦不起二不二想。何以故。菩薩永離一切諸想著故。斯則遠離覺所覺。一亡二想不二亦亡。玄之又玄矣。四善男子我開彼栴檀座下。顯業用。於中二。先總明體用。後問答境界。今初。體即三昧名佛種無盡者。種即種姓。以無性為性故。法華云。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法性之種。隨緣成佛。法性無盡。佛豈有窮。故應若擊水成文。隨擊隨生。文終不盡。況於水體耶。若萬法依空。雖乾坤倒覆。而虗空湛然。故即化身。便是常身法身。十身圓融。安可盡矣。後善財白言下。問答境界。先問。後答。答中二。先明過去。後如是未來下。例現未。並可知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謙己推勝。推勝中。長者雖知三世不滅。未能一念而知及能所平等。
第五善男子於此南方下。詣示後友。文中二。先長行。後偈頌。大悲尊重故。加此讚美。海上有山者。即南印度之南。表大悲隨順。入生死海。住涅槃山。亦處大悲海。不為愛見之所溺故。
第六時善財下。禮辭。
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卷第六
壽昌元年乙亥歲高麗國大興王寺奉宣雕造
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卷第七(從第十六經二紙半盡第二十四經一半)
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門澄觀述
(有十一善知識。一觀自在菩薩。二正性無異行菩薩。三大天神。四自性不動地神。五春和主夜神。六普遍吉祥主夜神。七喜目觀察眾生主夜神八普救眾生威德主夜神。九寂靜音海主夜神。十守護一切城增長威德主夜神。十一開敷一切樹華主夜神)。
●第七大悲觀自在菩薩。寄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謂以善根等心順益諸眾生故。言觀自在者。三業歸依。十通隨應。鑒無遺照。益無不周。由此故能等心隨順。在補怛落迦山者。此云小白華樹。山多此樹。香氣遠聞。聞見必欣。是隨順義。然觀自在。或云觀世音。梵云婆盧枳底。此云觀世。護公悞作毗盧。譯為光也。濕伐羅。此云自在。若云攝伐多。此云音也。梵本有二故。令譯者二名不同。而法華觀音品云。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即觀世音也。然彼經中。初語業稱名滅除七灾。二身業禮拜能滿二願。三意業存念淨除三毒。即自在義。而今多念觀世音者。語業用多感易成故。今取義圓。云觀自在。然觀即能觀。通一切觀。故云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世是所觀。通一切世。謂若山若海。若佛若生。無不觀故。若云音者。亦是所觀。即是所救一切機也。若但云自在。乃屬能化之用。具足應云觀世自在。通能所也。能必有所。故略無之。能所兩亡。不[得-彳]觀察。互相融攝。為真自在。
第一依教趣求中。先念前有十五句。初總思修。後入彼菩薩下。別明所修。一深信解藏。即彼三昧。謂不生心言如是如來已般涅槃等。藏即包攝。餘並可知。後漸次下趣後。
第二見其西面下。見敬諮問。於中二。先覩見。後敬問。前中三。初見勝依正。二彰見成益。三友垂讚攝。今初。見在西面者。本所事佛令物歸故。智日將沒令觀察故。入生死夜。悲救苦故。餘文可知。二善財見已下。彰見之益。以友大悲熏修身心。故今見身便得勝念。善知識者即是如來者。略有四意。一引至究竟同於佛故。二體如而來無來相故。三此是等覺即是佛故。四從久遠來成正覺故。三爾時觀自在菩薩遙見下。友垂讚攝。大悲深厚隨順攝故。二爾時善財下。敬門可知。
第三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放閻浮下。稱讚授法。於中二。先長行。後偈頌。
△前中亦二。先讚。後授。今初。先摩頂攝受。尊位顯著故。攝相異前經。又不說放光之處。准梵本意。金色寶燄等。皆手之光。同初會中十方諸佛摩普賢頂。
第二善男子我已成就下。授己法界。於中二。一標舉名相。二廣釋業用。
▲今初亦二。先標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