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
△疏二利生大用。
得授記已。
△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
△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
疏亦士用果。
○鈔後明利生大用中二先明得記後顯利生利生文中分三初標利生時次顯利生處後正明利生上來有二先正明化生後顯利生大用總是別明勝果前來有二先顯法功能後別明勝果總是明淨土果訖。
△疏三究竟成佛果。
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
△轉妙法輪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眾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
△疏亦離繫果究竟離故。
△然前段中初一現報果今此成佛即後報果中間諸果皆是生報。
△唯誦一行五果具足三報昭彰終至菩提于何不習。
○鈔自下第三究竟成佛果有二先銷經文後釋疏文前文六一身坐道場二降魔成佛三傳法利生四令眾發心五隨機成熟六廣益無盡初中坐者如大經說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坐所謂轉輪王坐興十善道故四天王坐於一切世間自在安立佛法故帝釋坐與一切眾生為勝主故梵天坐於自他心得自在故師子坐能說法故正法坐以總持辯才力而開示故堅固坐誓願究竟故大慈坐令惡眾生悉歡喜故大悲坐忍一切苦不疲厭故金剛坐降伏眾魔及外道故是為十坐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正覺坐餘如下偈中述。
△疏三結勸受持三一結前勝德。
善男子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餘無知者。
疏上猶略歎今說無盡。
△疏二正明勸持。
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諦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
疏通十法行。
△疏三重舉勝德。
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
△所獲福聚無量無邊。
△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疏殷勤頌德意在勸持。
△然此經一卷文少義豐實修行之玄樞乃華嚴之幽鍵功高德遠何不修持西域王臣未有不習。
○鈔大文第三善男子彼諸眾生下結勸受持分文二先標分後釋解三段如疏文顯可知重舉德中經言皆得往生等者自此詣彼名之為往也準十六觀經說往生之人總有九品隨其品類隨其行業方得往生言九品者一上品上生發三種心謂菩提心等又有三種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發願具此一日乃至七日壽尊與二菩薩無數化佛聲聞大眾執金剛臺至行者前授手迎接纔生彼國即悟無生須臾至十方界名上品上生二上品中生謂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壽尊與二菩薩持紫金臺至行者前與千化佛一時授手一念生彼大寶華中經宿即開七日便得菩提不退飛行十方名上品中生三上品下生亦信不謗但發大菩提心臨終見佛與二菩薩持金蓮華五百化佛一時授手一日一夜蓮華乃開至七日後即得見佛三七日後遊歷十方蒙佛授記名上品下生四中品上生不造五逆持五八戒臨終見佛讚歎出家得離眾苦便坐華臺未舉頭頃即生淨土蓮華尋開得阿羅漢果名中品上生五中品中生受持八戒若一晝夜持沙彌戒若具足戒威儀無缺臨終見佛慰喻往生七日華開得預流果六中品下生孝養父母行世仁慈遇人為說佛土功德及法藏比丘四十八願雖不見佛命終亦生七日華開亦得預流果七下品上生雖不謗經如此愚人多造惡業無有慚愧臨終聞讚大乘十二部經文復稱佛號化佛慰喻即得往生經七七日華開見聖聞甚深法八下品中生毀犯眾戒偷僧祗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諸惡嚴身臨命終時獄火俱至遇善知識為說如來十力威德光明神力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聞已除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火變涼風化佛迎接一念往生六劫華開發無上道意九下品下生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應墮惡道受苦無窮臨終苦逼不遑念佛但稱名號令聲不絕具足十念命終之後見金蓮華一念往生滿十二劫華開得聞諸法實相除滅罪行發無上道意是即九品往生各各須具多種功德方得往生也又如大藏中有百餘本或經或論說修彼因莫非勤積方得生彼今唯誦經一行一剎那中便得往生蒙佛授記甚為奇妙也疏言豐者多也樞謂樞機鍵即關鍵餘文可知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卷第五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卷第六
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門澄觀撰別行疏
圭峯草堂寺沙門宗密述隨疏鈔
△疏二偈頌二一標舉。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
○鈔自下第二爾時普賢下後彰頌偈於中初言重宣者重頌之意總有其四一為後來不聞欲令得聞故二為未悟之者重聞令悟解故三為長行文略以偈廣之令易曉會故四為結句受持文稍易故有斯四意故重頌之。
△疏二正頌三一頌正示普因二一別頌前十門文但有七後三合故文八一頌禮敬諸佛。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徧禮盡無餘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徧禮剎塵佛。
○鈔初二句頌所禮次一句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