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當此天。即於彼身。示成菩提。故在彼天。餘義如別說。謂以一念相應慧者。謂一念始覺至心源時。契於本覺。無明頓盡。名一切種智。無明盡故。顯照諸佛。亦可一念等。皆無間道。名一切種智。是解脫道。即顯上真心於此成也。上皆自利行滿。下利他德顯。便云自然。而有不思議業。能現十方利益眾生者。顯上方便心。明不待功用也。又亦可初智淨相。後不思議業相。皆是本覺隨染所成也。
鈔十事功德者。經云。一者根深難可頓拔。二者自身生決定想。三者不觀福田及非福田。四者修淨佛土。五者滅除有餘。六者斷除業緣。七者修清淨身。八者了知諸緣。九者離諸怨敵。十者斷除二邊。鈔引涅槃經。高貴德王難與此經問明品文殊賢首二士難答。文意頗同。故彼疏文結成前難。云謂若諸佛於因行法。有具不具。可有剎等不同。今皆同具剎等那。別答中意云。非唯因同。果德亦同。而見異者。隨機感耳。非佛自位而有差別。何者諸佛因果具同異故。謂同滿行海。是同因也。將此同因隨所調伏種種迴向應根之果。是異因也。由此異因。感差別果。由上同因同感真應身土等果。是則約佛即同能隨異。約根同處而見異。以生就佛。雖異而常同。以佛就生。雖同而見異。以佛望佛。能異之必同。其猶錦窠。常同常異。瑜伽三十八。諸佛平等。唯除四法。一壽量。二名號。三族性。四身相。意明隨機故。除此四事。餘皆等也。就果同中。自性身土。一向體同。自受用者。平等無二。相似名同。餘二身土。亦相似名同。而隨機見異。故成唯識云。自性身土一切如來。同所證故。體無差別。自受用身及所依土。雖一切佛各變不同。而皆無邊不相障礙。餘二身土。隨諸如來所化有情。有共不共。所化共者。同處同時。諸佛各變。為身為土。形狀相似。不相障礙。展轉相雜。為增上緣。令所化生自識變現。謂於一土。有一佛身。為現神通說法饒益。於不共者。唯一佛變。諸有情類。屬佛異故。
疏若不融前義亦失經宗者。此意若不融前權佛。權外立實。亦失華嚴無礙之宗。問前之四教。為有佛耶。為無佛耶。若云有佛。何故下鈔云。前四因中即有。至果皆無。大鈔又云。別教十地證竟。但是圓家住爾。出現品說。權教菩薩。終不生如來家故。豈有佛耶。若云無佛。何故疏云。若不融前義。亦失經宗。權教無佛不融何過。今謂通云。若依前四教。實行眾生。當不成佛。如前引教。是知無佛。若依圓教修行。已得成佛。為應權根。示作權佛。此佛是有。若不融此。故失經宗。
疏明將有說必須靜鑒前理者。周易繫辭云。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到用也。註云。精義物理之微者也。入神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者也。故能乘天下之微。會通其用也。斯之謂也。
鈔含前四意者。靜鑒二字。具前第一第二故。或以言略。應云明將有說必須靜鑒。前理受諸佛加。含前四意。
鈔入毗盧遮那藏身三昧者。毗盧遮那能觀大智。如來藏身所觀深理。以果揀因。毗盧遮那之如來藏身三昧定也。從境彰名。或即體為名。
▲言菩薩者。揀果也。言無量者。十住各攝多聞善巧。言方便者。任性能智觀解善巧。
▲言入者。謂心詣於法言善思惟者。巧順理事。揀無礙無心成事。
▲言智光者。智即是體。光有三義。一正智前相。二斷惑真用。三了境俗用。真俗二用無礙。明照理事法界。
▲言智慧光明者。照事名智。照理名慧。此二無礙。能破見惑及與無明。
▲言剎那者。時之極□也。言際者。時相都寂也。
▲言佛華嚴者。萬行被敷嚴法身故。
▲言頻伸者。縮展之義也。即用之體。寂而造極曰頻。即體之用。不為而普周。曰伸。通言入或云住者。五識對境。意從門出。遠境護根。意識却入。此通權小。今此經宗。即照之寂名入。即寂之照名出。入已未起名住。
▲言二不入者末入位故者。問明等三。其義可爾。名號等三。其理如何。說佛三業。豈未入位耶。故下鈔云。信求入位。許不入定。說佛三業。何不入定。以果從因。因即十信。十信不入。果亦不入。是十信中所說果故。
▲言說世間法尚須入定者。世界成就品。普賢入定是也。
鈔眉間放光者。通表一乘中正之道者。下疏釋云。表離二邊故。於體不許有無二邊。於義不著常無常等諸法相邊。於行不習苦樂二邊。於道不住邪正二邊。於人不執因果二邊。於教不說世出世二邊。於諦不見真俗二邊。於化不定權實二邊。是故為眾放眉間光。
鈔譬如闇中寶者。喻法顯略。喻中五事。一闇。二寶。三無燈。四有眼。五不可見。喻闕有眼一事。法中五事。一障染。二心寶。三無人說。四有智慧。五莫能了。法闕(障染)一事。學者應知。
鈔言有情者即含前佛菩薩等者。問佛菩薩是情佛非有情。若是有情。發弘願云。有情無邊誓願度。豈是佛所度耶。若非有情。何故鈔云。言有情者。即含前佛等。答言有情者。通有三義。一情者愛也。二情者識也。三情者性也。若約初義。佛非有情。若約後二義。佛是有情。六十二種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