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8-华严部

20-中国撰述大小乘释经部华严部疏-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唐-慧苑-第201页

br>續華嚴略疏刊定記卷第十一
續華嚴略疏刊定記卷第十二(盡佛不思議法品)
十定品第二十七
將釋此品。四門同前。
  初釋名中二。先解會名。後明品稱。
  前中。此名重會普光明殿會。謂前第二會。已於此會。今復來此。故云重會。普光等言。義如前說。何重此耶。前來歷會答問。問是此起。今答將結歸於本。故還來此。又顯果不離因故。得果不捨因。異二乘故出現。所說何結歸耶。因前方成出現世故。此正得果不捨因也。
  後釋品中二。先得名。後釋名。前中。按梵本內。名為如來十三昧品。具三昧與定。雖非敵對。然以三昧離於沈掉。專注一境。持心不散。是定住義。故以等持而名為定。如來兩字。譯家在略。此雖菩薩定。由是等覺。亦得名如來故。依十標稱。帶數釋也。別行經本名等目菩薩所得三昧經。
  第二來意中二。先會來者。謂前說十地正位。今辨位後勝進及所成果。或前明十地位。今顯等覺位及妙覺位。故來也。問勝進等覺。今此依何。
  答二俱無碍。所以然者。此但名殊而行相無別。約開合故。諸教說異。謂仁王經以第十地位中位後二行合故。不立勝進。亦無等覺故。彼上卷教化品云。五忍是菩薩法。伏忍上中下。信忍上中下。順忍上中下。無生忍上中下。寂滅忍上中下。乃至云寂滅忍。佛與菩薩。同用此忍。入金剛三昧。下忍中行名為菩薩。上忍中行名為薩婆若。共觀第一義諦。釋曰。寂滅忍。既唯有上下。佛與第十地。同用此忍。即明不立等覺位也。若依本業經。開彼二行。立等覺位故。彼上卷初品諸菩薩請云開示我意。佛本纓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無垢地妙覺地。為我說要等。云云。又賢聖學觀品云。六種性者。所謂習種性。性種性。道種性。聖種性。等覺性。妙覺性。復名六堅六忍六慧六觀。并十住等六位名。總有六六三十六名。名名差別。廣說如彼。瑜伽亦同。開出等覺故說八義。與佛不同。(勘)若依此經。自有兩種。一同前仁王及餘教說。唯立五位故。此品等所明行相既異地中又非佛果。然不別標等覺之稱。雖此後文說此菩薩即名佛等。然云於此十大三昧得成就者也。二同前本業瑜伽等說。許有六位。具標其稱故。下離世間品說十種智慧助道。其第三中云。常隨順住六堅固法。如前具顯。由是此位應名等覺也。問此位菩薩既名等覺。即是佛齊更有何劣。非妙覺耶。
  答依仁王經。與佛同用寂滅忍入金剛定中。但得其下忍。不得上忍。故不名佛。又云無相名薩云若覺。有相名等覺故。又瑜伽菩薩地云。此菩薩雖已脩行功德海滿。由未能捨三種法故。不名妙覺。一由未能捨劣無漏法。二由未捨白淨無記法。三由未捨有漏善法。謂佛身不得有劣法故。不得有無記法故。不得有有漏法故。此三不障道故。能至於此障佛果故。於此須捨。捨此三已。方名妙覺。(勘)二品來中有二義。一此品是十地後勝進行。六品中第一故。二其六品明等覺位行。前明十地位行。今辨等覺行中初品故。先來也。
  第三宗趣中。先會宗者。顯第十地勝進行相并其果相為宗。明生解因果及與出現因果所依為趣。
  第四釋文者。就此會中。有十一品經。於中。前九品明生解因修及所成果。後二品明出現因果。前中初六品。明第十地勝進行亦等覺位行。後三品明佛果德相。前中分五。一初二品明業用廣大。二次一品明行相深奧。三次一品約能數數顯所數多行。四次一品約時以彰行廣。五後一品約處以明行遍。就初二品。即分為二。前一品依定時用。後一品據智辨用。
  就前品中。分為三分。一序分。二爾時普眼下明請分。三普眼普賢菩薩下明示說者分。
  就初中二。先辨時主處等三種成就。後與十佛剎下明眾成就。
  前中二。初總相舉三種成就。後始成等下別顯時等三種成就。前總相釋具如初會。後別顯中。初始成等約主顯時。亦如上釋。二於普光下約主顯處。問此會既在普光明殿。何故經首云阿蘭等。
  答此義如上第二會初已廣分別。三入剎那下。別歎主成就中。十二句分四。一明能現。二現如來下明所現。三能合下明益物。四恒住下總結現因。初中二句。初一顯定名體是能發起。後一辨智及通。是所發起。前中名剎那際者。有二義故。一為顯所說行相。是於有為界修行。行至後邊際故。本業下卷云。菩薩爾時住大寂門中品忍觀功行滿足登大山臺。乃至云。唯有累果無常生滅。行過十地。解與佛同。坐佛坐處。其智見常無常一切法境界。當知如佛名為學佛。下地一切菩薩。於此菩薩。不能別知。於佛名菩薩。於此下菩薩名為佛。二為說有為行相即真際故。後所發起中二。初一顯正體智。故云一切。後一明佛神通。故云自也。此通為二能。一能顯自三業。二能令他見不應見故。不應見有二種。一上非下境故。二意業非眼境故。二次二所現中七句。於中。初三身業。先一總舉。後二別顯。別中前一無障。後一無著。問佛身元不隱。何故言現耶。
  答現其身中三業作用故。初但云身者。言總意別故。次二意業中。前一離緣外境。後一內住於止。次一身業。謂福慧內充而外威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