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8-华严部

20-中国撰述大小乘释经部华严部疏-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唐-慧苑-第230页

及願。別中一攝法上首。二受持正行。三化物令不斷種性。四知法佛出皆與菩薩授記。次第五知法菩薩成說法。六能於無佛界成佛。七能化染我令淨。八能除菩薩業障。九令證法界行。此上九句。望初句。亦行亦願。宿願故現行。
  第二三昧分中二。先標能入人。後顯定名。前中普賢入者。由是會主故。表此行法普同遍故。從此出彼無邊行故。後名華嚴者。欲說成行分故。
  第三發起分中二。先總謂入定時。後別中四。一所動處謂十方等。二動相謂六種十八相。三出聲。四所為機。問何故發起在入後出前。
  答以是定中勢力。警現在機。令起決定信樂故。問若爾何不出後發起耶。
  答先發覺令起信心。後出即為說故。問何故此無加分者。以此行法依前解起無別法故。若爾何故更入定。釋曰。以抄解成行故須入定。法不異前故不須加。
  第四起分者。有三義。一三昧事訖故。說時至故。定無言說故。故須起也。
  第五請分中三。初總標諸問。二何等為菩薩摩訶薩下別問端。三善哉佛子下結請問前法會皆於定前請問。何故此不爾耶。
  答前諸會從相入實。成正解故。今此依體發起成於正行故。不同也。何故普慧問者。表遍法界慧方堪發起故。何故一人問者。表此行法專在己脩。不同於解可傳多人解故。言知諸菩薩雲集者。知問時至故。起法之緣具故。此明問何依也。問普賢者無盡行法從一法界流出故。
  二別別問端中。有二百句。而別行本度世經中。作六翻問答。古來諸德依彼科段。今亦依彼。長科為六。謂初二十句問十信行。二從何等為發普賢心下二十句。問十住行。三從何等力持下三十句。問十行行。四從何等為如實住下三十句。問十迴向行。五何等為身業下五十句。問十地行。六從何等為觀察下五十一句。問佛果究竟位中行。上下文中總三度說六位。今此是第二度說也。以普賢行該六位。是故度世經云。此經唯為解說為菩薩行。從始至終。令無疑也。彼經六段文。雖不配屬信等六位。盡云從始至終。復於末後。明成佛果。故知最初信行為始。此文明矣。
  第六大段。明說分中二。初總告。後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下正答。答中有二千句。晉本但有一千九百九十九句。以中間闕。每十句答前問中一句。是故二百句有二千句答也。釋此二千普賢行法。略以五門分別。一因果。二行位。三普別。四互攝。五行相。
  初中四向。一約大位。謂前五位為因行。後成佛等總為果行。二尅體辨二百門行一一皆徹佛果。是故法文之末。悉結云即問佛也。此即皆通因果二位。三或總屬因位。以普賢位中亦現成佛攝生故。四或總屬果。以下文多云雖得成佛而不斷菩薩所行。是故此行皆是果行。
  二行位者。謂二千法約脩名。行授分稱。行位相望。非即非離。位無別位。積行成位。行無別行。各別稱行。
  三普別者。謂此中一行必遍一切。然恒不雜故。別義常遍而不生別。普義永殊而不乖。至若錦文。常普常別。要由別而成普。必賴普而成別。極違成順。極順成違。當知此中行相亦爾。若然者此即普別不相離異。何獨名為普賢行耶。釋曰。此普即是別故。但名普賢。若捨普更名別。即不名普賢。如言大方廣。法界具大小故。但言大不言小。離大更無別小故。如言我聞。我即無我故。但言我聞。若捨我別云無我聞者。即我外有無我。我不即是無我也。
  四互収攝者。有四重。一以住収位。六位之內。一一各収一切位故。是故一位即具二千。為萬二千也。二以門収門。即二百門中。一一各収一切門故。則成二百箇二百。為四萬行也。三以行収行。即二千行內。一一行各攝一切行故。則成二千箇二千。過億等也。四以略攝廣。如此中說二千行等。下頌結云。如大地一塵。是也。以此塵之略說不離十方之廣地。是故攝廣亦不盡。此乃等無極之法界。越無際之虗空。下云虗空可度量菩薩德無盡。是也。
  五行相者。就此二千行中。依前六位。即分為六。如前所顯。初二百答前二十問。明信行中分三。初九十句。明自分行滿。二從入法菩薩下八十句。明勝進行圓。三從差別知下三十句明二行究竟。
  就初明依者。以是行起所依最居首故。晉本加果字者。譯家誤。文中四。一舉數標名。二依名徵數。三依徵別釋。四是為結勸下。諸文中多具此四。或有增減。至文當顯。言依者。簡非外器。及非內親因故但云依。十句一一各有標釋。其初句是總。以菩提心是萬行之本故。此二千行首。先建其名。此心於脩行時曾不暫離。離則法行無依故。二雖內有勝心。若無善友。行亦不成。故云和合。如一一謂同一心也。三上二行依自宿善根。或脩諸行時。皆由先有善根為依。所脩則得增長。四所脩之行。若不照三輪淨為依脩行。但感三有勝果。不結成就無上菩提。五若不識一切法實性。不得究竟出離。六菩提行得增。要由大願。上文云一切佛事大願為本。七功德海滿乃成菩提故依諸行成就。八與諸菩薩更互為依。彼此俱同一無生慧故。九淨信佛心依供佛行生。十唯佛為究竟。以就於正教授故。四結勸。勸中諸佛所作無非智導。故說依知。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