頌普賢行願。
第六剎清淨方便者。唯淨剎也。方便即是諸善巧出生諸剎因緣。隨諸行門。皆有淨方便故。是以頌中明同類因。而長行辨等流果等也。如云由久親近善知識故。得生有善知識剎中。餘並准此。又此中有與莊嚴處同者。據門望異故。釋中長行內十種淨。一親近淨可知。二增長淨。脩神通因故。三勝解淨。四住境淨。唯住菩薩悲智境故。五諸度淨。淨三輪故。六觀菩薩地淨。於入住出。皆善巧故。七願淨。恒發淨佛國土願故。八對謂淨。離繫縛故。此句梵本云觀察出生一劫行海。准頌及此文。此句是利他對治。謂觀眾生所宜。出生一切對治行門。令修出要也。九巧智入淨。以自所脩。入佛德海。十力淨。利生供佛故。
頌中九偈。初一總明所淨剎海。餘八頌前文。一頌近淨。二次一頌增長淨。三次一頌勝解淨。四次一頌住境淨。五次一頌諸度淨。並超頌願淨。六次一頌對治淨。七次一劫頌觀菩薩地淨及巧智入淨。八末後一頌力淨。上來且約長行相應。如是屬配。其間兼餘。准釋可知。
第七明剎內佛出興者。釋中略顯十種。一佛現身大小。二現壽延促。三示現淨土多少。梵本云或佛神力加持嚴淨一佛國土。或佛神力加持嚴淨無量佛土。四說乘多少。五度生多少。上各開二。即為十種。此差別相。都望一切剎海。或一剎海。或一種中。非唯一剎內則有此多也。
頌中十偈分三。初一總明佛出。次五別頌前文。後四通頌標中塵數內事。初總可知。次別頌前文中。一頌佛大小。二頌壽命長短。三頌淨剎多少。四頌說乘多少。五頌度生多少。後四頌標中顯佛德用。一毛孔出佛。二圓音應機。三身赴眾會。四隨念應機。五通多剎海。准釋可解。
第八明劫住。劫住者剎住經停時分也。隨能感因。有長短異。長行唯舉勝剎久住。頌中並顯染剎住時促也。
釋中長行有九種。從阿僧祇至不可說。若唯下文。阿僧祇品。合有第十不可說不可說也。此十即是一百二十三數內後十大數也。言大數者。一一有兩重故。如云阿僧祇是一也。阿僧祇轉為二也。餘八皆爾。唯第十句文有四重。謂不可說為一也。不可說轉為二也。不可說不可說為三也。此又不可說不可說轉為四也。若依梵本。俱但有三重。初二同前。三云不可說不可說轉。晉朝所譯。大同梵文。而差別者。三云不可說轉轉。其轉字乃有兩箇。不可說言唯一學也。此中此中結略顯廣。據大數定有剎海塵數。以都數。實有若干剎。剎各唯有一住時故。若望時節拾同者說。則無爾許數量。此且總相言爾。
頌中十偈。初一頌劫差別。二劫長短。三劫多少。少上通頌前文。四劫染淨。五釋劫淨因。六顯諸劫名。七劫中佛出。八一多劫相入。九劫中嚴具相入。十結歸心相故得無礙也。
第九劫轉變者。此或從初為名。或通後為稱。從初者。成劫壞劫因緣變故。通後稱者。謂隨現居人。造善惡業。為勝緣故。到昔所造外器世間。善不善種。未成熟者速現前。轉變受用。及佛菩薩神通等變。此即不同順現受業。此轉變故。彼非轉變故。此或依於劫增咸時。佛及輪王出現而說。出時轉勝。歿後變惡。時分異故。名劫轉變。雖有多釋。從初為勝。問此所轉變。與因緣分別相攝盡不。
答准此文中。唯攝因緣。不攝分別。所以者何。有實受用。非但境故。然有二類。一者正因緣變。如初成壞劫轉變故。二者類因緣變。類中二種。一牽列因緣變。謂由居人造善惡業。到昔善惡外器種熟轉變現前故。二神力因緣變。謂佛菩薩神通力等。及由所為宿善根力。轉變現前故。
釋中長行十種。一成壞轉變。謂有漏心為因緣。成咸壞剎。此不待因成故。云法如是故。問豈世界海有成壞耶。
答此有二義。一義如前歎智中釋。唯約所持成壞說故。二就所持中。亦有二種。一無壞滅。二有壞滅。謂由佛菩薩應於彼化故。增上力同處共感。然以眾生漏業有成壞故。隨先一分成。後還一分滅。佛及菩薩無生滅。觀因緣滅故。本無有成故。無後滅。華藏頌云。一一剎種中。劫燒不思議。所現雖敗惡。其處常堅固。又如法華壽量品頌云。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隱。天人常充滿等。此句是後諸句總故。顯彼別中各隨因緣力所轉變無有差失。都云法如是故也。二染汙轉變。謂於多淨少染。或半淨半染。或少淨多染剎中住者。造善惡業。引苦升器。染污種熟。轉成純染。三染淨轉變。謂有脩勝有漏福者。於純染剎住。或昔已脩。今來此現。變成少淨。如輪王等故。四淨染轉變。謂地前菩薩。信謂十信。解即勝解。三賢通稱。謂未證真如。依勝解力。而脩行故。總名勝解行地。此本住剎。或多染少淨。或半染半淨。由此住故。變成多淨。經本云轉變成染淨者。譯人謬也。故梵本云毗戍提敬吉履瑟吒。此云淨染。五菩提心令得純淨轉變。言發菩提心者。發心有二種。一世俗發心。謂地前也。二證法發心。即初地已去也。發此心者。來住多染少淨等剎。變成純淨故。六莊嚴轉變。謂諸菩薩遊戲神通時。以十剎百剎千剎等嚴。嚴一佛出等。七大莊嚴轉變。謂諸方菩薩。因此土佛光召來集。悉持無量大莊嚴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