礙去住相即者。則凡從前往後。皆應云。不離前復而往後。何故但云不離前耶。
答此顯二義。一顯相即義。謂前即是後故。但云不離前。則已是不離後也。二顯相順義。謂用順體故。雖前後歷然。而不礙同時普遍。體順用故。雖同時普遍。不壞前後次第故。依次第理。但說不離已經之處不說未經。以其不壞前後相故。問九會所顯。因果雖別。然帶前赴後。事理應齊。何唯三天會有。餘並無耶。
答從前往後。理實皆相連帶。為顯別義。故致異同。謂第二會與初會同在人間。相去非遠。故略不說不離菩提樹下。又即由此二會相近後三會初皆舉樹下。攝普光殿。故亦不云即此三會同詮賢位故。遞相望說帶前赴後。第六七會所詮望前相無相。別不可帶相。契於無相故。闕昇天不離等說。第八會所詮行位細微。同生解中證一會頓彰五位行相。體用已融。不待帶昇以顯。第九會所證入證玄妙體用一味。亦不假帶前赴後融會之爾。
第三十方天王各見佛來嚴殿座等。於中二。先明見佛彰其根就。後即以下明嚴殿座。表嚴根欲為法器。於中十一句。初句總。餘句別。別中前七句依報嚴。次二句正報嚴。後一句通二嚴。或天放光。或寶光故。
第四十方天王請佛居殿中二。初結前可知。後曲躬下請。於中二。先三業慇敬。後唯願下正顯願詞。前中三業文顯。語業再三者。歎德無盡故。善來之言。略有四義。一稱機來故。二應時來故。三不來來故。四帶法界會來故。後願詞可知。
第五佛智受請入殿者。謂根緣契合故。十方亦如是者。結前所明第七重處也。
第六樂音止息者。顯三賢行相有勝劣故。此有三說。一云十住十行止勝觀劣。迴向望於住行。觀勝止劣故。以樂音息不息相。表差別也。一云住行多脩會相歸性故。以樂音止息。表迴向多脩。以理從事觀故。以樂音不息表也。一云住行多脩寂觀。少起事行。迴向多脩事行。然不乖寂而起大用故。以音樂息不息表也。雖有三說。大略相似。共無異途。任取所當。
第七天王憶昔佛入此殿自種善根中二。先明佛力令天王得宿住隨念。憶昔佛所於此植善可知。後迦葉如來下正明偈讚。於中二。初明此方天王偈讚。後如此世界下結通十方天王偈讚。前中但列十佛者。表說十住故。豈不說十顯無盡耶。不爾天王憶昔見佛種善。不至無盡故。何故天王說偈。餘不說者。是所應器最上首故。問經文自云天王偈讚十佛功德。何故今乃科判讚殿。
答讚佛欲顯殿勝所因。偈云。如是勝德吉祥之人。既皆曾入此殿。當知此殿是吉祥處也。
文中十頌。一一各分為二。初三句顯殿勝所因。於中二。初兩句標佛名略讚德。後一句述德者入殿。後一句結成殿勝。初頌中迦葉者。此云飲光。是飲光仙人種中現生故。取族望為名。飲光仙者。彼仙身光能映奪人間光明使盡。如吞飲之。故立其稱。二中云拘那牟尼者。正云迦那迦牟尼。言迦那迦者金也。牟尼者寂也。或曰金仙。謂身真金色。心恒恬寂。近瑜世仙故或名仙。三中迦羅鳩駄者。具云迦羅鳩忖駄。此云所應斷已斷。惑業苦也。四中毗舍浮者。正云毗濕婆部。言毗濕婆者。此云遍一切也。部者自在也。謂普於諸法。自在無礙故。或云遍勝。五中尸棄者。正云或棄那。此云持髻。或云有髻。六中毗婆尸者。此云淨觀。或云勝觀見。亦曰勝見。亦曰遍見。七中弗沙者。正云勃沙。此云增盛。八中提舍者。正云底沙。依西域訓字。底是底邏那。此云度也。沙是皤沙。此云說也。謂說法度人故。或曰說。已當說法故。九中婆頭摩者。此云赤蓮華。十中然燈者。智度云。此佛從初現生乃至成佛。舉身常光。如然燈故。或曰錠光。亦其義也。此十佛中。後七是前莊嚴劫佛。如何曾得入此殿耶。本疏兩釋。一據世劫等相入故。二約處有麤妙。麤者隨劫壞滅。細者常存。如法華云。天人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土常安隱故。又如維摩云。梵王見淨。舍利弗見穢。亦其類故。後結通中二。先牒前。後十方世界下類通普結可知。第八明佛普坐殿。殿忽寬容。此依業用門。同體即成。小大無礙。亦名廣狹無礙。結通可知。
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
將釋此品。四門同前。
初釋名者。須彌頂上是處。偈讚是法。此即須彌頂上之偈讚法。依處以標顯。依主釋也。若依梵本。具名應云如來於須彌頂神變集會菩薩說偈品。此即如來於須彌頂之神變集會菩薩說偈。依主釋也。品字望所詮。亦是依主。
二來意者。前品明化主應機。是當會遠方便。今此明助化說偈。是當會近方便。故須來也。
三宗趣者。此中以集眾偈讚為宗。成後正說為趣。
四釋文中三。初明集眾。二爾時世尊下明放光。三爾時法慧下明偈讚。
初中二。先辨此方。後如此世界下結通諸剎。前中七。一佛力者。集眾因也。二十方各有下明眾集大數。三從百佛下明來處近遠。謂前十此百。顯漸增之相。四其名下辨列其名。同名慧者。表十解故。五所從下明來處剎名。同名華者。表此解慧依無著故。六各於下明來處剎中。同名月者。表解開敷十行華故。七是諸下設般列坐。後結通者。十方世界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