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婆界故。出現品云。十方諸佛讚普賢言。能說此法。今此會中。有佛剎塵數眾生。發菩提心故。發心功德品中。亦同此說。准此故知。有地前器。是此師所立。多違教理。甚難依也。
第三三種教門內。四說之中。初光統立漸頓圓者。若漸根生熟俱漸。頓根生熟但頓。漸頓可分。既云未熟名漸。已熟名頓。此則於一漸根生熟為異。無頓義也。或應彼一有漸頓二根。生必至熟。熟必從生故。或應一切皆是漸根。無有不從生至熟故。又圓機既是分階佛境。則地前無有堪聞此經。此經此釋。便有自教相違。出現品云。今此會中。有佛剎塵數眾生。發阿耨菩提心故。又發心功德品。及離世間品。皆云我等諸佛悉共同心。護持此經。令現在未來諸菩薩眾未曾聞者皆當得聞故。釋曰。此未曾得聞之輩。應是地上。既爾必唯被上達分階佛境者耶。
二玄奘三藏三時法輪。祇可唯是漸教。唯論三性。一法唯為一機。不可以為定量剖判一切佛法。測法師。解深密記宗趣中。敘清辨護法兩家判教云。問諸部般若宗明無相。此經了義淺深何別。清辨解云。深密等經。明有所得。淺而非深。諸部般若顯無所得。為最甚深。護法判云。二時所說無相之理。理無淺深。而說深密為了義者。約三性義。決判諸經。有無道理。顯了說故。名為了義。非無相中有淺深故名為了義。又成唯識記第八卷中會釋云。清辨菩薩。說解深密為不了者。有所得故。諸部般若名為了義。無所得故。而彼經中。說深密等。為了義者。以對機根。說三性義。易可了知。勸令受覺。於一時間。說為了義。非約盡理名為了教。釋曰。准此所敘。故知深密不能定斷一切佛法。若不爾者。則眾生界中無頓機故。又使佛無圓音應故。又不能斷佛性常住法界解脫具分真性如來藏等無量法門。約時尅教難極成也。若謂三時約義淺深不據時節者。深密不應說初昔今故。彼第二云。世尊初於一時。在波羅痆斯國仙人墮處施鹿林中。唯為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諦相。轉正法輪。乃至云。世尊在昔第二時中。唯為發趣脩大乘者。以隱密相。轉正法輪。乃至云。世尊於今第三時中。普為發趣一切乘者。以顯了相。轉正法輪。又前敘異說中。引深密記。辨三法輪。時處前後。歷然差別。如何拒諱也。三真諦三藏。三時法輪。尅定年月。斷教淺深。會同前說。
四吉藏法師。三法輪中。若初時唯是根本法輪。無技末者。何故此經入法界品云。譬如餓鬼至恒河邊而不見水。設有見者。見其枯竭。此喻聲聞在根本教法界會中。雖不見聞佛菩薩境。然能見聞自分境界。又此所立亦違密跡提謂等經。彼經皆云第二七日。說三乘故。若四十年後。總是會末皈本教者。佛臨涅槃。不應更說遺教誡經。又此所判為漸為頓。若為漸根。則不應說先大後小。若為頓根。則不應有以後會前漸次之相。又按無量義經。佛一切時。說大說小。機一切時。有大有小。各別自聞。各別獲益。是故約時尅教。皆不可也。
第四立四種教門內五說之中。初衍法師四教。第一名因緣者。此名寬濫。何教之內。不說因緣。經部標為假名宗者。仁王大品皆立三假。豈唯經部。又不真之與假名。難表差別也。
二智顗禪師四教。初名三藏教者。按立此名。本依智度。謂對迦陀延尼子弟子。而言三藏中如是如是說。非謂一切也。故彼論一部文中。通名小宗。或云聲聞法。或云二乘法。或云小乘法。或云三藏法。當知小乘之名。隨自宗語。三藏之稱隨他宗言。非共名也。而顗禪之徒。不曉此意。務存詭異。誤製教名。自成四失。一濫涉大乘失。謂若小有三藏。則名三藏教。大既有三藏。何不名三藏。二大無三藏失。謂小乘有三藏。獨名為三藏。大不名三藏。大應無三藏。三特違至教失。謂法華云不得親近小乘三藏學者。既以小乘。為能別之言。明知三藏不唯屬小。諸大乘經皆無偏目。小乘為三藏者。闍王下卷。及入大乘論。皆破小乘。不許立三藏也。四有不定失。謂智度十一。龍樹自云。如提達呵多等。亦以三藏聲聞法摩訶衍法教人。而身入地獄。是事云何等。又經量部。唯立經律二藏。經詮慧處。是對法故。大眾部師。說有四藏。三藏之外更立雜藏。通詮三學故。犢子部師。亦立四藏。於三藏外。立呪藏故。成實論宗。立有五藏。於三藏外。更立雜藏及菩薩藏。准上諸部。立藏多少。數既不定。何得都名小乘為三藏教。故今與作不定過云。為如一切有部立三藏故。小乘定名為三藏耶。為如經量部等不立三藏。小乘不定名三藏耶(有喻云云)又若此教傍教菩薩。則應一切菩薩皆因小起。總無頓機。無簡言故。二以三乘同稟名為通教。此明因緣即空無生四真諦理者。小宗之中。亦說聲聞辟支菩薩。同稟小教。亦應名通教耶。又佛說般若時。二乘在會。為聞生空。為聞二空。若唯生空。則與菩薩異。何名同稟。若言聞之雖異。以同會故名同稟者。則諸教皆爾。何直般若。一音異應豈不然乎。亦不可說聞二空教獲二乘果。行果雜亂故。又別圓兩教。豈亦不說因緣。即空無生。四直諦理。三別教。以不共二乘人的化菩薩。二乘在座。如聾如啞。此教明因緣假名者。圓教應共二乘人說。非的化菩薩。又別圓二教。所相因緣。應不即空。應執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