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8-华严部

20-中国撰述大小乘释经部华严部疏-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唐-慧苑-第10页

為實有也。四圓教。明不思議因緣。二諦中道。理事具足。不別為上利根人說者。華嚴為是別教。為是圓耶。若別非圓。則應說因緣假名。不說不可思議因緣。二諦中道所說。理事應別不具。不為上利根人說。若圓非別。二乘在會。應不如聾。若亦圓亦別。有前相違。或無四教也。
  三光宅雲法師四乘教者。一三之名。備陳眾典。權實之說尤著法華。能詮則憑於實教。所詮則當乎了義。權實合論。總目為四。依乘立教。理極成也。
  四笈多三藏四教。四諦之名大乘亦有。無相之理楞伽不無。楞伽雖有。法相宗豈存乎相也。四諦無相皆是觀門。何獨華嚴。唯明觀行僧祇壽量住處等品。說何觀耶。若謂宗明。則諸經甚眾矣。
  五曉法師立四教中云。唯明生空。名三乘別教者。此但是小乘教。何用三名。若言是三中小與大別故名別者。有大乘經。為異小乘。唯說法空。彼亦應名三乘別教。又云具顯二空。名三乘通教者。一乘亦應名為通教。分滿教中具二空故。一三雖殊。空無異故。又不共二乘名一乘者。法華維摩涅槃等經。應非一乘。彼經會中有聲聞故。
  第五立五種教。三說內。初護身法師五宗教中。初之三教。會釋如前。衍師所說。四五兩教。但是部別之宗。非通宗之教。
  二波頗三藏五中。初二同前笈多所會。餘之三教。亦但一部之宗爾。
  三古德五教中立頓。既引思益云。得諸法正性者等。及楞伽云無所有何次等。又云呵教勸離毀相泯心。乃至云如淨名嘿等者。當知此並亡詮顯理。何復將此立為能詮。若此是教更詮何理。若言以教離言故與理不別者。終圓二教豈不離言。若許離言總應名頓。何有五教。若謂雖說離言不[得-彳]言說者。終圓二教亦應名頓。以皆離言不[得-彳]言故。又此頓望誕及光統所立之頓。便有兩重。以彼漸頓機中皆有勸脩離言者故。蓋知此所立頓。但是餘教所詮法性。非能詮教也。
  第六耆闍法師六宗教中。初二同前衍師所會。第三第四只是一義。謂不真如幻約喻顯空。真空理性。就法說空。法望於喻。豈二門也。第五恒沙功德。與第六無[得-彳]德用。此之二宗相望稍別。亦無過也。
  第三顯正義中二。初以理成立。後問答分別。前中古來立教各據不同。或依言音。或約時機。或就別宗。或據乘立。此之多類。具述如前。今依所詮法性。以顯能詮差別。謂有全隱全顯分隱分顯。以立四教故。寶性論第四云。有四種眾生。不識如來。如生盲人。一者凡夫。二者聲聞。三者辟支佛。四初心菩薩。今之所存。依此而立。初迷真異執教。當彼凡夫。二真一分半教。當彼聲聞及辟支佛。三真一分滿教。當彼初心菩薩。四真具分滿教。當彼識如來藏之根器。(准法華。譬喻品內三品大乘。當此第三教法。彼四衢等授一乘。當此第四教。大寶積經無盡慧所問會中。及寶性論第四。皆云初心菩薩教者。當此第三教智度論三十七云共教者。〔互〕當此第三教又云不共者。當此第四教。解深密第二云。世尊在昔第二時中。唯為發趣脩大乘者。又云世尊於今第三時中。普為發趣一切乘者等。此二時教既俱大乘。有了不了。當知二中。有權有實。性各隨宗。諍了不了。大乘權實。終自有憑寶性等云初心教者。約根勝劣。名其初終。非據修行初終時位。不爾凡夫於茲絕分)。
  初迷真異執教者。謂世及出世情非情類。莫不皆依真性建立。而諸凡夫。福慧微薄。於正法中。不中不得真實。於虗妄法。橫起推求。謬執異因。將為正道。無利勤苦。不免輪迴。由先業力。堅執不捨。此等皆由迷真所致。故密嚴經第二云。諸仁者。意在身中。如風速轉。業風吹動。遍在諸根。七識同時。如浪而起。外道所計勝性微塵自在時等。悉是清淨阿賴耶識。由先業力乃愛為因。成就世間若干品類。妄計之人執為作者。此識體相。微細難知。未見真實。心迷不了。(此經宗意。以生滅與不生滅和合。成阿賴耶識故。以阿賴耶名。名如來藏也)就此教中有二。先敘西域。後述此方。前中西方外道。色類總有九十五種。其中執有異因。傳習文教者。有十一□□□論師計。立二十五諦。謂從自性三德。變成大等二十三法。真我於中但能受用。而非作者。此計自性。為萬物因。是常。是涅槃因。二勝論師計。立六句義。謂實德業大有同異和合。於實句中。真我能為作者。互能受用故。此真我。是萬物因。是常。是涅槃因。三塗灰外道計。三界中有所一切大地命非命物皆是摩醯首羅天之所生故。此天是實。是常。是周遍。能生萬物。是涅槃因。四圍陀論師計。圍陀此云明也。彼計那羅延天能生四姓。煞生祭祀梵天。得生彼天。是即涅槃故。那羅延是一切物因。是常是涅槃因。五時散外道計。一切萬□□時生滅。是故時即是常。是萬物因。是涅槃因。六方論師計。方生世人天地。後滅還入於方。是故方即是常。是萬物因。是涅槃因。七安荼論師計。世間最初唯有大水。時有大荼安出生。如雞卵金色。後為兩段。上為天。下為地。中生一梵天。能作一切有命無命。故此梵天是萬物因。是常。是涅槃因。八無因論師。計一切萬物無因無緣。自然生自然滅。故此自然是萬物因。是常。是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