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8-华严部

20-中国撰述大小乘释经部华严部疏-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唐-慧苑-第97页

。謂由智唯心理。則能於地善安住也。
  三後十句明地要勝中四。一標。謂思速入地。二何以下徵。意云。地有何要念遠入邪。三釋中三句。一以入地至住。則能成前隨諸地觀察所有功德。二以具功德故能入佛地。三至佛地故能廣作佛事。謂十身三業滿法界。遍十方。盡未來。重重無盡如因陀羅。世界時處中利樂無斷。四是故下結前思惟宜應速入五句。一常勤脩。二不息。三無疲。四以所脩德自嚴。五結入地。
  第三若大行清淨問中。有二十句。初十句行成出障故云清淨。後十句由行淨因。得勝法果。前中。一標起可知。二何下徵數。三者下別列十句。即是十度。一施滿足意自他俱悅。二護戒堅淨。三忍力無限。四勤脩無退。五伏沈不迷。伏棹不亂故。知得正念。心一境性也。六無分別慧。善了諸法。七善巧脩行無偏住著。八大願堅固不可動搖。九運生之力無有疲厭。十佛及眾生智了同體。此中初句五七各同十行。餘并全別不可指。復次有文。具顯十度句。佛子下總結可知。
  後十句中四。一牒前起後可知。二何下徵數。三一者下別列。一多佛護念他方顯多。又他方尚護自不待言。二同類中為上首。三堪受佛加。四所在皆逢善友為怙。如倚賴父母。五常脩行勤及三善根。六了有為法實性。七住無緣拔苦。八能起思慧。九能起脩慧。十知佛化物權實善巧。四佛子下總結。
  第四大願滿足問中二十句。初十句起勝淨願。後十勵志念溺。又前十起願。後十滿願。前中四同前。初二可知。三列中。一願度生無倦。二願具脩淨土行。三願重心事佛。四願護法不惜身命。五願隨智所觀淨土即能身詣其中。六願與諸菩薩。同行法性善根。互望無礙。不即不離。七願入定無相無願之門。以此了諸法。八願得不空三業。九無障[得-彳]願。徹窮未來際。利樂眾生無盡期故。又是十種如金剛大乘誓願中第八願也。又是十種願無[得-彳]用中第八於一切行菩薩行而大願不斷也。十願具生了普因。謂普賢行生因也。淨治等了因也。或行普賢行即是淨治。一切種智門門是方便義也。四總結可知。
  後十令願滿中文三。謂標徵列。列中初五自行。後五利他。前中。一行心無厭令願成滿。二大誓自嚴。三念勝己者願力所作。四普願眾生生淨剎。問菩薩何故自不願淨土。願他生邪。答菩薩行法。法應如是。所以者何。若不願他生淨土。則利他行不成。若不自願生穢土。則大悲行不立。五樂脩行海長時無間。後五中。一願普成熟。二為成熟一一眾生。各經一劫不覺疲倦。三於彼一切劫。具受三惡等苦。無暫厭悔。四亦不暫起貪樂之心。五勤護法護教理行果等。
  第五答護菩薩藏問中四。一結前生後。二何下徵。三所謂下別列。四佛子下結。初中謂由前行願蘊積成藏故。唯十句更無成滿也。二徵可知。三列中。一見佛。二持法。三解釋教理。四悲普。五多定。六來欲乞皆與。七辨無[得-彳]解。八護得五通變現緣境等業用皆無盡故。九住一切時。梵本中名無邊佛威神守護無盡藏。十入一切處。四結可知。
  第六答隨所應化常為說法中三。一菩薩得是下結前生後。謂蘊福智攝眾生故。二佛子菩薩下徵起。三所謂下別列。於中有三十句。分二。前十五句教離過。後為說法時下十五句教起行。前中二。初十四句別說。後菩薩下一句結隨應說。前中二。初四句明知根器。一知所作者宜作何事。二宿因待何緣發。三知心行念處。四知希望所好。後十句正明教離過。一貪雖通色等一切。今此且據麤顯色。欲對治故說不淨。廣說五種。如下十藏品中說。二嗔能加害。慈能與樂。正對治故。三癡等者。癡是邪癡。觀察是思擇。謂為彼不信由惑起業由業感果者。說十二因緣。令觀察故。四為說等者。謂前三句約三毒重者。且為說對治煩惱。未堪為說成勝智法。今此等分三毒輕故。方可為說無性觀等。釋多貪等分名。具如雜集第十三說。五知三界無樂則不復受樂生死。以人天中樂皆變異受行所隨故。六處所者有二種。一身所依處。即鄉邑舍宅。乃至樂著阿蘭若處。二識所依處。即所依身。於此二處而樂著者。皆由不了空寂之理故。此為說令不樂著。七為說怠惰損勤行益。八為自高陵彼者。說一切眾生蘊處界平等無異。九易知。十為樂事寂者說理寂法。
  後教起行十五句中亦二。先五句明說法儀軌。一文有位次。二義無差錯。三於前後理皆以智照。四於無性印或法殟柁南。皆審稱順。五行位徵著次第為說。後十句正教起行中。一令於所說行門生信。三簡知根性令入佛教。三令證理。四令斷法愛。由貪相應故。五令除二執。六令識真佛不離自心。即是常念。七令知說法聲實性。八令悟名句文如彩畫空九。令知法喻相應。十令悟佛果智大用。
  第七答恒不捨波羅蜜行問中二。先牒前利他行時即成自利行。後是時下明自利行時即成利他行。而此兩文。說雖前後。行則同時。故云菩薩為眾生說法。則自脩習增長義利。不捨諸度等。義利者。如前釋。不捨諸度者。二利行同體不相捨離。但所望異故。波羅蜜道者。度行通至佛果故。二行同體所望異者。即前所明。隨其所應為說法時。令彼益故成利他行。此即法施成自利檀